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有無從入手之感,例如:靜坐禪定、深沉放鬆、三摩地、基督教靜坐、佛教靜坐、奧義書、瑜珈經、調息、脈輪與拙火瑜珈、奉獻瑜珈、業行瑜珈、哈達瑜珈、睡眠瑜珈、聖王瑜珈、日常修行指引、靜默指引、健康長壽、咒語、死亡、美學與道德、心意識、業、自性、人格、兩性、生物訊息反饋實驗、古印度政治與經濟哲學、瑜珈之道與生態環境,以及許多“密教”的題目和在世界各地隨興的演講。當然,這還不包括斯瓦米韋達近來投注精力的許多新題目。其中有多少能被整理出書,只能看機緣了。

譯者不是專業的翻譯人士,對喜馬拉雅瑜珈的認識也僅止於皮毛,只因自己在接觸了斯瓦米韋達和喜馬拉雅瑜珈之後覺得受益,所以有此拋磚引玉的行為。翻譯的過程中,參考了許多網上和文字的資料,對於這些中外先進大德,我都默默感銘於心。因為水平有限,書中必然有謬誤之處,祈請讀者見諒。在此還要感謝劉秋鳳總策劃的大力支援,使本書得以問世。

石宏

第一部分 暴食是因缺乏愛(1)

最健康的節食是有節制地進食,心中明明瞭了,

用餐之前下個決心:我要少吃三口。

這不是自虐,也不會太困難。

喜馬拉雅瑜珈的一個觀點是:處理問題時,我們不能把某個情形單一對待,因為所有問題都跟我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情緒導向、所受教育,即我們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這和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法不同,比方說因胃痛去看醫生,醫生會開些止痛藥。而在喜馬拉雅機構的診所,如果是巴林庭醫生(Dr。Ballentine)診療,他可能會花上四個鐘頭詢問病人一生的經歷。也許有人會質疑:這跟胃痛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一般人不瞭解的地方,事實上,任何疾病都跟我們的生活習慣有關,而我們往往只看到問題的表面。

s暴食是因為缺乏愛

常有人問我:“我總是不停地吃。我參加過瘦身訓練課程,試過正面思考法,也試過自我處罰,還發過誓。總之,所有的法子差不多都試過了,但體重還是失控,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我會告訴他對治暴食首先要找出暴食的真正原因。為什麼有的人控制不了食慾?原因是身體需要某種養分。很多進食過量的人實際上營養不足,他們不按時進食,食物的成分也不均衡,吃了能飽,但不健康。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缺少什麼,就不自覺地暴食,希望能補充到某種養分,結果進食過量。《進食與營養》一書可幫助暴食的人瞭解自己進食方式的缺點。

那麼,從心理層面的因素來探討,為什麼會有進食的慾望?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食物放入口中,就像許多抽菸的人不自覺地點燃香菸一樣。嘴巴正是許多問題的禍首,從嘴裡吃進去的、吐出來的都會產生問題。在心理上,我們會尋求口腔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的根在嬰兒期就紮下了。

那時候,一旦我們哭鬧,媽媽就會抱起我們餵奶,或者把假奶嘴塞入我們口中,因此我們從小就把口腔活動和安全感聯想到一起。大多數人(請注意,我不是說所有人)之所以進食過量,是因為感覺沒人愛他們,沒人欣賞他們,沒人體諒他們。而在潛意識中,愛和進食是被聯想到一起的,於是冰箱就成了替代媽媽的角色。這正是你的寫照嗎?如果是,你有吃個不停的慾望就是因為想要得到愛,想要有人照顧。你可以從這個心理層面著手,看看怎樣才能真正使自己有安全感。

我們過去派發過的一本小冊子裡寫道:“如果心靈是充實的,就不需要去猛填你的胃。”當今社會處處講究成功,而不注重幸福,以至成功的人多於幸福的人。追求高度經濟效率的結果是,大家沒有時間處理好人際關係,少了輕鬆的溝通與真誠的互動。

心中由此常常生出一種空虛感,不知道該怎樣去填補,所以就試圖以填飽肚子來替代。肚子有很大的伸縮性,我們拼命往裡面裝食物,結果肚子滿了,心卻還是空的。更何況心理的慾望是永遠填不滿的,即使暫時滿足了生理慾望,然後又如何呢?不妨縱容吃的慾望,但是在吃之前,心裡要明白:我是無法藉此得到滿足的。

假如明白,暴食的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愛,需要有人照顧,是內在的不安全感引起進食的慾望,我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但是你依然會問:“然後呢?就算少吃一點,我還不是一樣寂寞?怎麼辦?”答案是愛。我也曾經在面對該不該再多吃一點食物這個問題時,做過一番心理鬥爭。

第一部分 暴食是因缺乏愛(2)

我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