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升任了林科所內設機構的業務科科長(股級待遇)。
光陰荏苒。這樣一年年過去,轉眼間王達敏便到了35歲年紀。一個有志向、有理想、有追求的男人,35歲意味著什麼?孔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現在是個“而立”未立,“不惑”將臨還惑的男人了,還處於底層,還在“吾將上下而求索”……
他思襯過,按照時下的社會價值觀,要想在仕途上有所長進,自己光有大專文憑、中級職稱經濟師的頭銜還不行,還要有突出的成績和國家正式幹部這個底牌,才算是具備最基本的條件,可他偏偏就是差著最重要的一環——只是“聘用幹部”(被人稱著瓷瓶幹部)而不是國家正式幹部。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軟肋。他為此常常忿忿不平,但舉國體制如此,發牢騷是不頂用的,而且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 肩負使命
李銘擔任建朱市外經貿委主任也有些年頭了。在上世紀九十代,這個單位還是屬於比較重要的部門,因為不管國營或是民營的進出口產品,都得由他們這個渠道代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進出口業務渠道的進一步擴充套件,人們不一定需要從他們這個官辦的渠道走了,所以現在他這個部門開始處於萎縮狀態。他也早意識到此,所以他就想創辦能夠便捷出口的“外貿公司”,為本系統職工和全市外貿企業服務,改變“計劃經濟”的面孔。可是市分管領導卻說他想擺脫市政府的領導,把他的創意扼殺在搖籃中。他知道自己不好再幹下去了,就把工作交給副手去處理,為自己拔腿做準備。可就在這個時候,市委偏偏派他的差,於是他只得接受了市委的指派,來到了故鄉秦縣推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工作。當他接到通知後,心裡有說不出的一種滋味。因為他就是這塊土地——秦縣的兒子,生於斯,長於斯,這個縣城的情況他太熟悉了。他的父親說來也真不容易,在60年代,一個連腿腳都不方便的農民,從大山溝裡一瘸一拐來到縣辦的磚瓦廠做工,那時的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成為一名國營工人,不行的話退其次當集體工也可以,他父親當的就是集體所有制工人,全家人為此樂開了懷,所以不久就又拖兒帶女地把全家搬到了縣城,成了吃商品糧的“居民”。後來,讀者已經知道的哪些過程,李銘插隊不久上了工農兵大學,畢業後自然當了幹部。那時節幹部隊伍裡多缺文憑,他算有一張“大專”的文憑,金貴得不得了,在實行幹部“四化”的當口,有文憑的人,你不想當官都不行,人家半夜裡都要把你扯起來,就像*當年搞“三結合”沒有現役軍人,復退軍人都頂用那樣,他雖然是工農兵學員不怎麼硬,但好歹算大專學歷,夠了,所以很快就被提拔為正處級的領導幹部,接著李銘的弟妹在李銘的提腋下也個個發奮上了大學,後來個個都混成了人模狗樣。當他父親去世時,李家四個子女中,已有兩個處級、兩個科級幹部了。知道他家根底的人都說,李家老宅那座房子風水好,祖墳充滿紫氣,後來李銘的父親還真的囑咐他們弟兄把老家山溝溝裡沒有人住的老宅和祖墳都修葺了一番,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之深。現在他這個已經“混出了個模樣”的秦縣之子,又要回到故地,專門從事把幾十年來老百姓都望著眼熱的“國有企業”進行徹底改革,退回到私有制年代去,他想想著這些鉅變,忍不住有些啼笑皆非。
但啼笑皆非歸啼笑皆非,現在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了,今非昔比,原來靠國家計劃經濟體制風風火火了幾十年的國有企業,被神力無邊的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打得落花流水,無論在市場、技術、人才和原材料方面都無可奈何花落去,被衝擊得百孔千穿,著實難以為繼了,對這些企業,用時下人時髦話說——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但這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誠然,時下媒體上不乏介紹某地某廠成功的經驗,他知道,有的是有其特殊的官場政治背景的,有的則是媒體的瞎吹,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他心裡最清楚,在他特別瞭解的那些企業裡,也有過所謂改革的典型經驗,比如那個市鋁廠的股份制改革,成為全市改革成功之冠,殊不知,政府貼了多少錢啊,老債剝離,職工獲得了一份厚股,加上自己的部分,主管局為了樹典型,有意“特事特辦”地消化掉廠裡許多富餘勞力,等於全社會都給予這個鋁廠做善後處理了,這麼做,還改革不成功?因此,省裡授予他們市這個先進典型,因主管經貿委的頭兒未到會,會議決定讓他代表他們上臺領獎,他都感到很不好意思,抱著獎狀和獎品走下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