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境時,體驗焦慮的程度。當患兒報告之後,指示他進入放鬆狀態。如果當患兒想像後焦慮程式降低,超過30秒或沒有焦慮,說明症狀在改善,可停止對這一事件的想像,如果連續三次報告想像焦慮程度不降,可換另外一個害怕的事件重新作業。

現實系統脫敏:當給患兒建立害怕事件層次之後,治療者將患兒引導到害怕事件的情境中,讓患兒體驗這種焦慮。反覆多次之後,使其逐漸適應這種情境,不再感到害怕。然後再引導他進入另一個害怕事件的情境。注意系統脫敏治療,都是從最輕的事件或情境開始,並且逐漸加大作業的量。

3思維中止法。教導患兒當腦子裡出現“強迫想法”時,就彈手腕上的皮筋,並說指導語:“這是我的強迫症,是自己強迫自己,應當馬上終止!”可以反覆做這個作業,但不要“遷就”自己的症狀。

總之,在醫生指導下,經過系統脫敏、互動抑制、思維終止等行為治療,強迫症狀是會大為改善的。

兒童神經性抑鬱

()

在日常生活中偶然發生緊張刺激事件時,兒童表現出悲哀、哭泣、煩惱和不愉快,情緒不好這些情感反應是屬於正常的心理活動。一般兒童多能對這些境遇很快適應,又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恢復到愉快和活潑狀態。

兒童神經性抑鬱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情緒障礙。患兒的情緒抑鬱有時並沒有明顯的刺激因素,甚至遇到的挫折並不十分嚴重,但是患兒卻表現出抑鬱心境、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和消極悲觀的負性情緒。最明顯的症狀是,失去興趣或不能體驗樂趣,給人一種像“洩氣的皮球”似的感覺。當兒童沒有明顯原因地產生興趣、活動、語言、食慾、睡眠減少時,應引起家長的警惕,及時去醫院診治。

矯正的方法有:

1情感性精神障礙,常有幾種被忽視的“典型”,其症狀隱匿性強,或短暫性抑鬱發作,特別是兒童、青少年診斷更為困難。因此,及時發現、及時診治是最關鍵的,而只有家長才能做到這一點。

2一旦確診為抑鬱症,應堅持按醫囑服藥,並且家長要為孩子掌握服藥的時間和劑量。藥品要放在家長處保管。

3注意觀察服藥前同服藥後表現症狀的變化,並把這些症狀記錄下來,複診時供醫生參考。

4自20世紀60年代起,就提倡用認知療法來矯正抑鬱症。基本原理是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解除抑鬱病人對自我、對周圍世界的負性認知,由於有認知上的偏差,患者對任何事件都採取消極態度。因此,耐心的解釋、細心的觀察、多帶病人去遊戲、做開心的活動都十分必要。

心理治療必須與藥物治療相結合,而且要注重藥物治療。

兒童多動症

大多數兒童尤其是男孩兒總是頑皮好動,整天活蹦亂跳,這對於3~5歲的兒童來說屬正常現象。然而,如果孩子6~7歲時,仍然是不能控制地好動,甚至總是不停地動,注意力不能集中,並影響到學習、課堂紀律以及日常生活,這就應當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注意,及早帶孩子去接受心理訓練。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矯正孩子的壞習慣(14)

培養和訓練兒童適應學校的學習環境,上課能集中注意聽講,按時完成作業,遵守學校的規章和紀律等行為都是應進行培養和訓練的。然而兒童的多動與多動症是有嚴格區別的,前者是兒童的正常行為,後者屬於兒童的心理疾病。

3~5歲的兒童多數都是好動的,尤其是男孩兒,他們有時候連5分鐘都坐不住,精力旺盛,活蹦亂跳,不知疲勞。多動,在這個年齡段是正常現象。相反,如果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愛活動,不愛出去,不願與小朋友玩兒,只願在家裡自己獨處,不願與人接觸等很可能是一種心理障礙,這種“孤獨”和“自閉”會影響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1。兒童多動症的表現

1多動症是兒童常見的行為障礙。多發生在7歲之前,發病率在3%左右,男孩兒多於女孩兒。日常生活中活動過多是多動症的主要特徵,甚至有些兒童在嬰兒期就表現出與正常嬰兒不同,如不安寧、易哭、難以入睡、易醒等。一般還較早地就能站立行走,經常亂翻亂摸東西。上小學後的表現是不能安靜坐下來聽講,甚至手腳不停地摸這摸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經常做小動作或與別人開玩笑,以致發生衝突。因此,經常違反紀律,受到老師的批評,學習成績也不好。多動症患兒與正常兒童的好動頑皮是不同的,他們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