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了。然而德國卻貌似失去了自己的傳統。
用傳統換取現在的1切……這值得麼?”
在看到讀後這段之前,德國青年們看的津津有味。看完最後1段,德國青年們的臉色垮了下來。但3人1時都沒找出反駁的話,心中有氣卻說不出,3人更加不開心。
直到1位青年冷笑道:“英國現在窮成這樣,還是好好關心自己今天吃什麼吧。”
其他兩位青年聽到如此中肯的嘲諷,想到英國1直沒有起色的經濟,忍不住笑出聲來。
放鬆的3天1過,前去參加內閣會議的部門負責人帶回來了大量任務。德國內閣認為中國政府雖然有可能要調整對於效率與公平的傾斜度,但是還存在1種可能,那就是中國可以在保持公平的情況下依舊能夠擁有極高的發展效率。
過去2十年中,西德與日本的發展雖然令人驚歎,但兩國經濟增長速度依舊沒能超過中國。西德與日本的經濟發展之所以看上去比中國的發展更令人印象深刻,很大原因在於中國人口規模已經超過了10億,日本現在的人口剛超過8千萬,西德超過了6千萬。與中國並非同1個數量級。
任何財富分配給10億人,都會顯得微不足道。就如中國1964年鋼鐵總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0億噸,但是從鋼鐵蓄積量計算,中國也只是剛達到了美國北方合眾國各州的人均鋼鐵蓄積量。然而從1924年到1964年的40年中,中國生產的鋼鐵總量已經是過去500年中其他國家鋼鐵產量的總和。
經濟的高速發展,生產效率的快速提高,傾向於公平的社會分配,以及超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以及固定資產建設。中國走的發展道路在歐美傳統經濟理論中,屬於降低財富流動性的模式。然而中國的經濟情況卻蒸蒸日上,中國家庭擁有自己房產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7。
所以德國內閣要求分析部門進行更多有效分析,而不是輕易下結論。
然而事情的發展依舊超出了德國方面的想象。
1965年下半年,中國政府排出代表團與世界各國進行了大量協商,開始了新1輪的產業佈局,大量勞動性密集的低端產業開始加速流出中國。
根據歐美的經驗,這種產業流動本身必然會出現大規模失業的問題。為了解決就業,中國將採用中國元升值,從全球購買廉價工業品的模式。讓中國從1個工業生產國變成1個金融國家。
然而到了1966年,歐美髮現事情和他們想象的完全不同。中國在過去40年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有著天然的巨大優勢,當最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後,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並沒有消失,而是直接轉為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更直白的說,原本大規模生產紐扣的企業轉型為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紐扣的企業。原本數量巨大的勞動者,要麼年齡到了後直接退休,要麼就接受成年職業培訓,進入大規模的手機生產企業或者電子組裝線,變成了另外的產業工人。
從正常角度來看,紐扣生產者去組裝手機,需要相當規模的培訓。這種培訓投資巨大,從單純的資本角度看,得不償失。
但中國採用傾向於公平的政策,看中的是個人發展。每1個成年人每年都要接受兩個月的再教育,接受再教育期間,能拿到基本工資。
德國搞的也是這樣的制度,對這個政策的執行情況非常清楚。德國引以為傲的高素質勞動力就是靠這麼投入成本培養出來的。
在德國分佈部門看來,這種變化的問題不在於中國工人,而在於中國的產業竟然在現階段出現了全面突破。
從1940年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透過在產業領域上的突破,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始終走在世界新技術前沿。歐洲不僅在戰爭領域失敗,在科技與產業領域同樣輸給了中國。
時間進入1968年,全世界大量資金開始轉向購買中國國債。李潤石看完了中國與歐洲商業研究機構發表的《對名詞正本清源系列討論》的論文後,感覺自己還是受到了1定的衝擊。
在這次討論中,國債被定性為“尋租領域”。尋租,在中國文化裡面並不是好事。
尋租(外文名:rent seekg,又稱為競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亦即經濟租)所從事的1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國債本身並不產生利潤,國家透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投入到產業或者其他國營領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