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受託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遂寢。
己巳(初九),吳王任命張布為中軍督。又改葬了諸葛恪、滕胤、呂據等人,凡受諸葛恪等人之事連累而遷徙遠方的人全部召回。朝廷大臣中有人請求為諸葛恪立碑,吳王下詔說:“他盛夏出軍,士卒損傷嚴重,又沒有取得任何成功,不能說是有才能;他接受託孤的重任,卻死在一個小子手裡,不能說是有智。”於是為他立碑的建議就作罷了。
'9'初,漢昭烈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及姜維用事,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聽敵入平,重關頭鎮守以捍之,令遊軍旁出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運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漢主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
'9'當初,蜀漢昭烈帝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他在各個外圍城中佈滿兵力以抵禦入侵之敵,敵人如果來進攻,不讓他們攻入。在興勢的戰役中,王平勇猛地抗拒曹爽,也都承用了這種用兵之法。到姜維掌兵時,提出建議,認為“置兵駐守各個據點,只能抵禦入侵之敵,不能獲得大勝。不如讓敵兵進入,各據點都收斂兵力積聚糧食,退守漢、樂二城,任憑敵人進入平原之地,我們鎮守重要的關口以抵禦敵人,再派遊動軍隊在附近埋伏以伺察敵人的虛弱之處加以攻擊。敵人攻關不能取勝,野外又沒有分散的糧食,他們從千里之外運送糧食,自然會非常疲乏勞頓;乘敵人撤兵的時候,我們各城守軍一起出擊,與遊動軍隊共同與敵人拼殺,這是消滅敵人的戰術。”於是漢後主下令讓督領漢中的胡濟撤兵進駐漢壽,讓監軍王含鎮守樂城,讓護軍蔣斌鎮守漢城。
四年(己卯、259)
四年(己卯,公元259年)
'1'春,正月,黃龍二見寧陵井中。先是,頓丘、冠軍、陽夏井中屢有龍見,群臣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作《潛龍詩》以自諷,司馬昭見而惡之。
'1'春季,正月,黃龍兩次出現於寧陵的井中。在此之前,頓丘、冠軍、陽夏地方的井中多次有龍出現,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象徵,魏帝說:“龍代表了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多次屈居圩井中,這不是好的兆頭。”於是作《潛龍詩》以自我諷喻,司馬昭看後十分不滿。
'2'夏,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卒。
'2'夏季,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去世。
'3'漢主封其子諶為北地王,詢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尚書令陳祗以巧佞有寵於漢主,姜維雖位在祗上,而多率眾在外,希親朝政,權任不及祗。秋,八月,丙子,祗卒;漢主以僕射義陽董厥為尚書令,尚書諸葛瞻為僕射。
'3'漢後主封其子劉諶為北地王,劉詢為新興王,劉虔為上黨王。尚書令陳祗因善於花言巧語逢迎討好,深得漢王寵幸,姜維的地位雖在孫祗之上,但大部分時間率兵在外,很少參與朝政,所以權力不如陳祗大。秋季,八月,丙子(二十日),陳祗去世;漢後主任命僕射、義陽人董厥為尚書令,尚書諸葛瞻為僕射。
'4'冬,十一月,車騎將軍孫壹為婢所殺。
'4'冬季,十一月,車騎將軍孫壹被奴婢所殺。
'5'是歲,以王基為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5'這一年,任命王基為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庚辰、260)
魏元帝景元元年(庚辰,公元260年)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朔(初一),發生日食。
'2'夏,四月,詔有司率遵前命,復進大將軍昭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
'2'夏季,四月,詔令有關官員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晉升大將軍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公,加賜九錫。
'3'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五月,己丑,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經曰:“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