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仍堅持要求,但吳王不準。
孫奉牛酒詣吳主,吳主不受,齎詣左將軍張布;酒酣,出怨言曰:“初廢少主時,多勸吾自為之者;吾以陛下賢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禮見拒,是與凡臣無異,當復改圖耳。”布以告吳主,吳主銜之,恐其有變,數加賞賜。戊戌,吳主詔曰:“大將軍掌中外諸軍事事統煩多,其加衛將軍、御史大夫恩侍中,與大將軍分省諸事。”或有告懷怨侮上,欲圖反者,吳主執以付,殺之,由是益懼,因孟宗求出屯武昌,吳主許之。盡敕所督中營精兵萬餘人,皆令裝載;又取武庫兵器,吳主鹹令給與。求中書兩郎典知荊州諸軍事,主者奏中書不應外出,吳主特聽之。其所請求,一無違者。
孫帶著牛和酒去拜見吳王,但吳王不收,只好送到左將軍張布家裡;酒意正濃的時候,孫口出怨言說:“當初廢掉少主之時,很多人勸我自立為君;我認為陛下賢明,因此把他迎來。沒有我他當不了皇帝,但我今天給他送禮卻遭到拒絕,這是對我與一般大臣沒有區別,我當再另立別人為君。”張布把這些話告訴了吳王,吳王懷恨在心,恐怕他發動變亂,所以多次加以賞賜。戊戌(疑誤),吳王下詔說:“大將軍掌管中外諸軍事,事務繁多,今加衛將軍、御史大夫孫恩侍中之職,與大將軍一起分擔各種事務。”有人報告孫心懷怨恨侮辱主上,想圖謀造反,吳王就把那人抓起來交給孫,孫把那人殺了,但從此心裡更加害怕,透過孟宗向吳王要求外出駐紮在武昌,吳王答應了。孫命令他所統領的中軍精兵萬餘人,都讓他們上船,又取走了武庫中的兵器,吳王都下令給他。孫又要求讓中書兩郎一同去管理荊州諸軍事,主管者奏明中書不應外出,但吳王也特許孫帶走中書。孫所要求的事沒有一件不同意的。
將軍魏邈說吳主曰:“居外,必有變。”武衛士施朔又告謀反。吳主將討,密問輔義將軍張布,布曰:“左將軍丁奉,雖不能吏書,而計略過人,能斷大事。”吳主召奉告之,且問以計畫,奉曰:“丞相兄弟支黨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臘會有陛兵以誅之。”吳主從之。
將軍魏邈對吳王說:“孫居住在外,必然會有變亂。”武衛士施朔也報告說孫要謀反。吳王將要討伐孫,就秘密地向輔義將軍張布詢問計策,張布說:“左將軍丁奉,雖不能撰寫文書,但他計謀過人,能決斷大事。”吳王召來了丁奉,講了自己的想法,並向他詢問計策,丁奉說:“丞相的兄弟黨羽很多,恐怕人心不同,不能突然制服他,可以乘臘祭集會之機用宿衛之兵殺掉他。”吳王同意了。
十二月,丁卯,建業中謠言明會有變,聞之,不悅。夜,大風,髮屋揚沙,益懼。戊辰,臘會,稱疾不至;吳主強起之,使者十餘輩,不得已,將入,眾止焉。曰:“國家屢有命,不可辭。可豫整兵,令府內起火,因是可得速還。”遂入,尋而火起,求出,吳主曰:“外兵自多,不足煩丞相也。”起離席,奉、布目左右縛之。叩頭曰:“願徙交州。”吳主曰:“卿何不徙滕胤、呂據於交州乎!”復曰:“願沒為官奴。”吳主曰:“卿何不以胤、據為奴乎!”遂斬之。以首令其眾曰:“諸與同謀者,皆赦之。”放仗者五千人。孫乘船欲降北,追殺之。夷三族,發孫峻棺,取其印綬,斫其木而埋之。
十二月,丁卯(初七),建業城中有謠言流傳說明日臘祭要有事變,孫聽到後,很不高興。夜裡,颳起了大風,吹掀了屋頂揚起漫天風沙,孫更加害怕。戊辰(初八),臘祭集會,孫稱疾不去;吳王強令他來,派使者催促十餘次,孫不得已,將要入宮,眾人勸他別去。孫說:“國家多次下令,我不可推辭。你們可以預先整頓好兵力,在府內放一把火,以這個為藉口我可以很快回來。”隨即入宮,不久府內起了火,孫要求出去看看,吳王說:“外面兵力自然很多,不用麻煩丞相親自去。”孫起身離席,丁奉、張布目示左右之人把他綁起來。孫叩頭說:“我願意遷徙到交州。”吳王說:“你為什麼不把滕胤、呂據遷到交州?”孫又說:“我願當個官家奴隸。”吳王說:“你為什麼不讓滕胤、呂據為奴呢?”隨即就把他殺了。又拿著孫的首級對他手下的兵將說:“凡與孫同謀的人,一律赦免。”放下兵器投降者有五千人。孫乘船逃走想要投降魏國,吳王派人追殺了他。誅殺了孫的三族,又掘開孫峻的墳墓,取出他的印綬,消薄了他的棺木然後再埋上。
己巳,吳主以張布為中軍督。改葬諸葛恪、滕胤、呂據等,其罹恪等事遠徒者,一切召還。朝臣有乞為諸葛恪立碑者,吳主詔曰:“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