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職貢,議者先之。正使一舉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國,得其財不足為富;儻不如意,是為結怨失信也。”帝不聽。豫等往皆無功,詔令罷軍。
'9'遼東太守公孫淵暗地懷有二心,多次與吳國聯絡,明帝命當南太守田豫督領青州各路大軍從海道,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同時進軍討伐公孫淵。散騎常侍蔣濟勸諫說:“凡不是準備加以吞併的國家,不騷擾又不叛逆的藩屬,都不宜輕易出兵詩伐。討伐他們而不能制服,是迫使他們成為寇賊。所以說:‘虎狼當路,不治狐狸。’先除掉大害,小害自會消失。如今海邊之地,世世代代臣屬於朝廷,每年上計報告人口、賦稅、刑獄等情況,推舉孝廉,不缺賦稅和貢品,朝廷官員議論時都把遼東排在前面。即使一舉出兵就能把他們打敗,獲得的民眾也不足以增加國力,獲得的財物也不能使我們富足;倘若失敗,會由此結下怨恨,自毀信譽。”明帝不接愛。田豫待前往征討都徒勞無功,下詔停止用兵。
豫以吳使周賀等垂還,歲晚風急,必畏漂浪,東道無岸,當赴成山,成山無藏船之處,遂輒以兵屯據成山。賀等還至成山,遇風,豫勒兵擊賀等,斬之。吳主聞之,始思虞翻之言,乃召翻於交州。會翻已卒,以其喪還。
田豫認為吳國買馬使節周賀等行將返歸,時已冬季,海上風急,肯定畏懼海浪飄搖,靠岸行駛,而東邊海岸水淺不能靠岸,必當赴經成山,成山又沒有藏船之處,於是就派出部隊把守成山。周駕等返回行至成山,果然遇風上岸,田豫率軍襲擊周賀等,並殺了他。吳王聽說後,才想起虞翻的建議,於是召 虞翻從交州返回。這時虞翻已經去世,只運回靈柩。
'10'十一月,庚寅陳思王植卒。
'10'十一月,庚寅(二十八日),陳思王曹植去世。
'11'十二月,帝還許昌宮。
'11'十二月,明帝回到許昌宮。
'12'侍中劉曄為帝所親皇。帝將伐蜀,朝臣內外皆曰:“不可。”曄入與帝議,是曰“可伐”;出與朝臣言,則曰“不可”。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中領軍楊暨,帝之親臣,又重曄,執不可之議最堅,每從內出,輒過曄,曄講不可之意。後暨與帝論伐蜀事,暨切諫,帝曰:“卿書生,焉知兵事!”暨謝曰:“臣言誠不足採,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曄與吾言蜀可伐。”暨曰:“曄可召質也。”詔召曄至,帝問曄,終不言。後獨見,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常恐眯夢漏洩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不厭其密。陛下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於是帝謝之。曄見出,責暨曰:“無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後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予誠直臣,然計不足採,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謝之。
'12'侍中劉曄為明帝所親近器重。明帝將要討伐蜀國,朝廷內外都說:“不可。”劉曄入朝與明帝商議,則說:“可討伐”;出來和朝廷大臣討論,則又曰“不可”。曄有膽有識,談論起來,有聲有色,很動聽,中領軍楊暨是明帝的親信大臣,也看重劉曄,是持不可伐意見中最為強硬的人,每次從朝廷出來,就去拜訪劉曄,劉曄都講不可討伐的道理。後來,楊暨和明帝談起伐蜀之事,楊暨懇切規勸,明帝說:“你是個書生,怎麼知曉軍事!”楊暨謝罪說:“我的話誠然不足採納,侍中劉曄是先帝的謀臣,常常說蜀不可討伐。”明帝說:“劉曄與我說蜀可伐。”楊暨說:“可以把劉曄叫來對質。”明帝下詔讓劉曄來,問劉曄,劉曄始終不說話。後來劉曄單獨晉見,責備明帝說:“討伐一個國家,是一項重大的決策,我知道這件大事後,常常害怕說夢話洩漏出去增加我的罪過,怎麼敢向人說這件事?用兵之道在於詭詐,軍事行動沒開始時,越機密越好。陛下公開洩漏出去,我恐怕敵國已經聽說了。”於是明帝向他道歉。劉曄出來後,責怪楊暨說:“漁夫釣到一條大魚,就要放長線跟在後,必須到可以制用時再用線將它牽回,那就沒有得不到的。帝王的威嚴,難道只是一條大魚而已!你誠然是正直的臣僚,然而計謀不足以採納,不可不仔細想一想。”楊暨也向他道歉。
或謂帝曰:“曄不盡忠,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陛下試與曄言,皆反意而問之,若皆與反問反者,是曄常與聖意合也。每問皆同者,曄之情必無所逃矣。”帝如言以驗之,果得其情,從此疏焉。曄遂發狂,也為大鴻臚,以憂死。
有人對明帝說:“劉曄不盡忠心,善於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獻媚迎合,請陛下試一試,和劉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