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期間,公私都以當天為守喪兩年除去喪服的大祥日。追諡死去的皇帝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元德太子為成皇帝,廟號世宗。尊母親劉良娣為皇太后。以段達為納言、陳國公,王世充為納言、鄭國公,元文都為內史令、魯國公,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杞國公;又以盧楚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共同掌握朝政。當時人稱“七貴”。皇泰主楊侗眉目如畫,溫和仁愛,儀容風度矜持莊重。
'27'辛未,突厥始畢可汗遣骨咄祿特勒來,宴之於太極殿,奏九部樂。時中國人避亂者多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餘萬。帝以初起資其兵馬,前後餉遺,不可勝紀。突厥恃功驕倨,每遣使者至長安,多暴橫,帝優容之。
'27'辛未(二十七日),突厥始畢可汗派遣骨咄祿特勒前來唐朝,朝廷在太極殿宴請他,奏宴樂、清商、西涼等九部樂。當時中原避亂的人大多逃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邊包括吐谷渾、高昌,各國都臣服於突厥,突厥有一百多萬士兵。唐高祖因為起事初期曾藉助於突厥兵馬,所以前前後後贈送給突厥的東西,無法計算。突厥憑藉過去的功勞,傲慢無禮,每次派遣使者來長安,大多都胡作非為,蠻不講理,但皇上都優待、寬容他們。
'28'壬申,命裴寂、劉文靜等修定律令。置國子、太學、四門生,合三百餘員,郡縣學亦各置生員。
'28'壬申(二十八日),唐高祖命令裴寂、劉文靜等人編纂審定律令。設定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生,共三百多人,各郡縣學校也都設定學員名額。
'29'六月,甲戌朔,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黃臺公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屬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薄陳叔達、博陵崔民併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為尚書左丞;以隋民部尚書蕭為內史令,禮部尚書竇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上之從子;懷恩,舅子也。
'29'六月,甲戌朔(初一),任命趙公李世民為尚書令,黃臺公李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屬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簿陳叔達、博陵人崔民同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為尚書左丞;任命隋民部尚書蕭為內史令,禮部尚書竇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李是唐高祖的侄子;獨孤懷恩是唐高祖舅舅的兒子。
上待裴寂特厚,群臣無與為比,賞賜服玩,不可勝紀;命尚書奉御日以御膳賜寂,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閣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稱為裴監而不名。委蕭以庶政,事無大小,無不關掌。亦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之,毀之者眾,終不自理。上嘗有敕而內史不時宣行,上責其遲,對曰:“大業之世,內史宣敕,或前後相違,有司不知所從,其易在前,其難在後;臣在省日久,備見其事。今王業經始,事系安危,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審,使與前敕不違,始敢宣行,稽緩之愆,實由於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復何憂!”
唐高祖對待裴寂特別優厚,群臣沒有能與之相比的,賞賜給裴寂的服用和玩賞的物品無法計算;命尚食奉御每天將御膳賜給裴寂,上朝時,一定讓裴寂與自己坐在一起,回到寢宮,一定邀請裴寂到內室;裴寂說什麼是什麼,不稱裴寂的名字而稱其舊官名“裴監”。唐高祖把各種行政事務託付給蕭,事情無論大小,沒有不由蕭掌握的。蕭也盡心盡力糾正違失,舉發過錯,人們都懼怕他,詆譭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終不為自己辯解。高祖曾經下達命令而內史沒有及時宣佈,高祖責備內史遲緩,蕭回答:“隋煬帝大業年間,內史宣佈命令,有時前後命令相反,負責部門不知怎麼辦才好,只好把容易執行的命令放在前面,難的放在後面;臣下我在隋朝內史省待的時間很久,這樣的事都見到了。如今陛下的大業剛剛開創,事情關係著社稷安危,遠方的人有懷疑,恐怕就失去了機會,所以,臣下我每接受一個敕令,必須調查核審,使之與前面釋出的敕令不相矛盾,然後才敢宣行,您所責備的命令遲遲沒有宣佈的過失,實際上是由於上述的緣故。”高祖說:“你這樣用心辦事,我又還有什麼可憂慮的!”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