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嘗草別藥,進步到製為方劑,醫藥衛生條件也在不斷進步;人類社會從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居生活,進步到百官為治的社會組織制度,也是不斷

發展的。李時珍粗略描述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基本上符合社會發展

規律,這種觀察問題的方法是相當正確的。

他還用發展的眼光來分析古代醫藥發展過程。上古只知獨用某種藥物治

某種疾病,是謂單方。先是發現一些動物性藥物,而後不斷髮現種種植物性

藥物;起初是動物性藥物居多(如《山海經》的記載),後來植物性藥物超

過動物性藥物(如《神農本草經》的記載)。故藥物學著作統稱本草。由單

方發展到配製方劑,更是醫藥學上的重大進步。李時珍認為方藥的發展先是

用單藥,進而製為方劑,這一分析符合醫藥發展的歷史程序。

李時珍引用《內經》的觀點,說明醫療措施隨著不同時代衛生條件的進

步而不斷發展;隨著醫療手段日益豐富多樣,醫學理論也日益精湛。他在《神

農本經名例》中說:

《素問》雲: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當今之世,

必備毒藥攻其中,砭石、針艾治其外。又曰:中古治病, 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不已,治以革蘇

荄枝,本未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校點本第一冊,第50 頁

他所傳述的《素問·移精變氣論》思想,說明上古之人,居山野之間,生活

粗野,抵抗力強,故湯液不服,祝由可治病;中古之世,生活得到改善,人

們抗病率反而降低,往往湯液十日而不愈;後世,生活日益改善,飲食更加

複雜,病變亦更深層,故須毒藥、砭石、針灸等多種治療手段相互配合,才

更有效。這一論述包含了豐富的哲理,物質文明愈進步,人們的生活條件愈

改善,這當然是幸福;但同時也帶來不幸的因素,社會交往活動頻繁,傳染

病隨之叢生。不過壞事也可轉化為好事。人們的抵抗力雖有所減弱,但戰勝

疾病的醫療手段和藥物卻更完備。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可能不自覺地

破壞生態環境而造成惡果;人們在不斷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的同時,又逐步變

得更聰明,而終究會戰勝疾病而前進。

隨著人類交往頻繁,常引起新的病證,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一些新病證的出現,引起李時珍的注意,他說:

楊梅瘡,古方不載,亦無患者;近時起於嶺表, 傳及四方。蓋嶺表風土卑炎,嵐瘴燻蒸,

飲啖辛熱, 男女淫猥。溫熱之邪,積蓄既深,發為毒瘡,遂致互相傳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

然皆淫邪之人病

——《土茯苓·發明》校點本第二冊,第1296 頁

醫藥發展史伴隨著疾病發展史。李時珍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為許多

疾病並不是從古就有的。文明愈發達,新的病症,特別是職業病會層出

不窮。近代學者章太炎針對這一社會狀況提出所謂“俱分進化論”,說

物質文明愈進步,人們的社會道德愈墮落。“以生計言,則樂一進化,

苦亦進化,雙方並進,如影之隨形”。(章太炎《俱分進化論》)進而

認為社會的進化,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與快樂。這當然是片面的悲觀主

義的看法。但單從醫療衛生角度考察,文明愈進步,交通愈發達,人們

的交際日繁,為傳染病的預防造成了不利的條件,這確實不容忽視。

古今病證不同,常用的藥物也隨之而異。李時珍舉梨為例說:在古

代,很少知道梨子的藥用。《名醫別錄》只講梨之害,不講梨之用。陶

弘景甚至認為梨不能入藥。李時珍從常用藥依時疾變化而異的角度,論

述這一問題說:“蓋古人論病,多主風寒,用藥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

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

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但不宜過食耳。”(《梨·發明》校點本第

三冊,第176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