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67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透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米國為首的3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二戰後4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衝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米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臺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放棄與米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米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米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蘇聯與米國合作的態度使米國總統布什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米蘇戰後在地區衝突首次結成同盟”。米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透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米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援態度,使米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中小國家的領導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心有餘而力不足。中小國家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沒有大國的支援,不要說發展,連生存都會有問題。以色列沒有米國的支援早就被消滅了。朝鮮沒有華夏國的支援,韓國沒有米國的支援,早就被另一方統一了。阿富汗沒有米國的支援趕不走蘇聯。越南沒有華夏國的支援趕不走米國。伊拉克沒有米國的支援早就敗給伊朗了。伊拉克在沒有大國支援的情況下入侵科威特結果一敗塗地。中小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大國的手裡,中小國家需要投靠某個大國來實現國家的發展。有時,中小國家必須在大國之間做出選擇,如果選錯了,就有亡國或分裂的危險。地理位置敏感和資源豐富的中小國家不找一個大國當靠山是不行的。
中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不是獨立自主,而是見風使舵,順大國的風發展比逆風發展容易得多,而且中小國家逆風的後果往往是自討苦吃。質量小的天體圍繞質量大的天體旋轉,這是自然界的法則。實力弱的國家圍著實力強的國家轉也是自然界的法則。從來就沒有公平、公正和正義,只有法則,只有真理。
1990年月2日和3日,米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併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
1990年月7日凌晨2時米國東部時間,布什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米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米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月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米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醫療隊。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月中旬,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