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是國酒。
茅臺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環境造就了茅臺酒只能誕生於茅臺的奇蹟。因為產品的獨一無二性,2001年茅臺獲得“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5年; 作為中國白酒與黃酒的代表,茅臺、古越龍山一起和法國的卡慕國際——全球第四的免稅產品銷售網路合作;在全球免稅店裡開設了“酒中之王;王者之酒”的中華國酒專區,從而成功進入國際奢侈品銷售渠道。
長期以來,茅臺都是中國高檔白酒的代名詞。不論是國宴還是家宴,不論是公務會餐還是朋友小聚,茅臺都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徵。
從吃住到穿戴,從柴米油鹽到就醫用藥,從金銀玉器到文房四寶,老字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長期以來,老字號憑藉其較高的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力,以自己獨具特色的產品、熱情周到的服務,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廣大百姓,特別是中老年朋友對老字號情有獨鍾。每逢傳統節假日,老字號店鋪裡顧客川流不息,老字號的產品供不應求,即使在商品豐富、總體供大於求的今天,仍然如此。
每一個老字號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創業經營歷程飽含智慧和心血; 代表了中華商業文化的精髓; 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老字號也憑著其“老”而演化成當地風土文化的一種象徵; 一種經典的符號; 成為一個區域乃至中華民族文化與情感的根; 活的文物。
2、老字號的危機
馬順來老漢所企盼的生活,是永遠守著自己的臘牛羊肉手藝。這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是他一生的情結。所以,這位70歲的回族老人每天早上9點都要準時出現在北京牛街一爿攤位前,沒有聲嘶力竭地招攬生意,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看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顧客。和便宜坊、同仁堂等大店相比,馬順來的臘牛羊肉店雖然也是老字號,但無論是店面,還是聲名,相形之下就小了很多。但對於70歲的馬老漢來說,桑那天並不能妨礙他開門賣肉。老漢說,“比賺錢更重要的是讓祖傳手藝流傳下去。”
1952年,17歲的馬文學到運輸公司工作。在當時的環境下,馬家祖傳的臘牛羊肉生意暫停。1979年政策放開之後,43歲的他打算離職回家專心挑起祖輩留下的絕活,但由於是車隊技術骨幹,領導好說歹說不讓走人。
“我等不到退休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語重心長地說,當時真正擔心的是自家幾代手藝失傳。當年,他最終用這短短七個字說服了領導。
此後,他自己買了三輪車,開始在街邊支攤賣肉,最後有了不小的幾處門面房。在懸掛著“馬順來臘牛羊肉”的招牌下,是露天的簡易肉架和簡陋桌椅。老漢說,那些譽滿京城的臘牛羊肉都是自己在家裡親手做出來的。
老人說,而今幾個兒子都在做祖傳的臘牛羊肉,唯一一個閨女現在也從做服裝生意轉到了祖傳手藝上。“兒孫自有兒孫福,能上學就上學,不行了就拿自家刀把子,接手老字號。”老人反覆提及,自家百年曆史的手藝一定會流傳下去,因為兒孫們都答應過他。
像馬老漢這樣的作坊式小企業佔到了老字號企業的大多數,馬老漢面臨的發展瓶頸其實也是大多數老字號品牌共同的問題。建國初期的1萬多家老字號到了1993年由原內貿部重新進行評定時,僅剩下了1600家,僅佔到20世紀50年代初的十分之一。而現在,就連這些僅存的中華老字號企業的經營也出現了危機。據商務部資料,中國現有的1600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中,有20%面臨長期虧損甚至破產、倒閉的困境,70%勉強維持現狀,只有10%的企業透過改革,處於蓬勃發展的盈利狀態。
出現這種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科技的進步和現代生產方式的普及使一些靠手工技藝取勝的老字號失去了優勢,而大批新銳企業的崛起和外資品牌的進入使市場競爭更為激烈,但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出在老字號自己身上:體制落後、觀念陳舊、品種單調、質量滑坡、待客態度差、缺乏品牌保護等等。拿餐飲業來說,以前一些國企老字號的職工習慣按點上下班,晚上###點本來正是餐飲的黃金時間,可有的老字號已經關門歇客了。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王麻子剪刀的破產。始創於17世紀的王麻子剪刀,一度佔據中國一多半的刀剪市場份額,甚至成為刀剪業的代名詞,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百年風光一朝衰弱。這麼多年來,“王麻子”居然長期使用牛皮紙袋作為唯一的包裝,產品也永遠都是黑鐵的大剪刀,沒有其他花樣。唯一的市場推廣活動就是有時會贈送一塊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