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的好料,卻絕不是做皇帝的料。
胡期恆還提醒了一句,說年羹堯這樣的至親心腹,都貼上了胤禎,雍親王的人緣冷到了何等地步,小兒都能看得出來。
所以朝堂是不支援胤旗的,想也別想,這是眾人的觀點。
形勢就相對清晰了,跟李肆前世的歷史有了不同,李肆幫著胤碘躲過了死鷹事冇件,還靠著和李煦的關係,能在南方給予“支援。”在眼下這康熙五十六年,康熙來不及交代就完蛋的話,老八胤褂得位的可能性最大。
李肆卻不這麼看:“如果真是那樣的情況,為什麼要整個朝堂支援才能得位?北面是鞋清,不是宋明。”
眾人一怔,就聽李肆悠悠道:“康熙若是不及交代就完蛋,誰安即位,就只需要兩個人的支援,一文一武,一內一外而已。”
兩個人?誰啊?
湯右曾和胡期恆還是舊式文人,切不進李肆的思路,終海卻是抽了口涼氣,他隱約明白了。
李肆卻沒深入,而是將話題轉到英華,誰即位對英華最有利?最不利?
於漢翼下意識地搶答:“誰是鞋清的好皇帝,誰就對我們最不利!”
這邏輯很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思維,可湯胡兩人卻是搖頭,終海繼續嗤笑,氣得於漢翼朝他怒目而視,見到李肆也在搖頭,頓時心虛了。
“怎樣才是鞋清的好皇帝?是滿人心目中的,漢臣心目中的,還是治下小民的?是現在好,還是未來好?對我英華又到底是怎樣不利的?”
李肆問出一長串問題,於漢翼腦子頓時暈了。
湯右曾先來評斷:“皇八子若是即位,定然虛心納諫,禮懷諸方,若是承平時日,還真會是位好皇帝。可眼下我英華要復華夏,他這好皇帝,對清國而言,反而是壞皇帝。”
“皇十四子身經戰陣,知我英華底細。同時呢,就靠著傳言,也敢攜手年羹堯,與我試探議和,以利他爭位,其人心志也很是果決,頗有康熙少年之風。他若是上位,必是我英華勁敵!康熙未有魄力所行之事,他該是敢行。短期之內,對清國而言,是個壞皇帝,會得不少罵名。可長遠來看,也就他有守住北面基業的潛質,反而是清國的好皇帝。”
“至於皇四子……”,湯右曾一笑:“若是他上位,以他的脾氣,隱忍不了幾年,就要與我英華做生死決。我英華短期之內,該是壓力沉重,可長久來看,他卻會將整個北面拱手送上。”
這個判斷倒是常情,眾人都點頭認同。
李肆沒急著說自己的意見,見羅堂遠蹙眉,招呼他發表意見。
“職下所知僅限於軍事,若有謬誤,天王可別哭…”
羅堂遠有些信心不足,但他娓娓道來,眾人都聽得臉上變色
羅堂遠說得很直接,這一年多來,英華與鞋清南北大戰,其間不乏險情,例如年羹堯在湖南大搞火槍民勇,施世瞟在福建勾結荷蘭人,陳元龍號召起廣西一省抵抗,這都是舊事。長沙會戰過程中,江西原本已經潰決得差不多了,可巡鹽御史田文鏡跳了出來,竟也組織起了一道防線,年羹堯在四”更是連通當地藏人蠻人,另有一番局面,纏住了龍驤軍。
雲南那邊,寧夏馬家的馬會伯也崛起了。靠著昔日在各族少民中樹立的威名,也組織起一支人馬,佔住了滇西,跟龍攘軍參軍,雲南安撫使程映德對峙,由此清廷丟給了他一塊雲南巡撫兼理提督事的牌子。
總結而言,真正給英華製造麻煩的,不是鞋清皇帝,而是下面能把住一塊地方的豪傑人物。康熙在時,這些人還無大展手腳,畢竟手上錢不多,官面權不大,受著各方牽制。若是康熙完蛋,新上來的皇帝對地方控制不住,到時可是一番群虎出巢的景象
於漢翼嗤道:“也不過是小麻煩而已,那些傢伙最多佔著一省,能搞出多大動靜?”
李肆沒說話,心中卻道,羅堂遠卻是已經看得很深了。
問題的關鍵在哪?自然就在,英華的敵人,到底是誰。
大家都當是鞋清,可這只是表面的敵人,另一個敵人藏在暗處,那就是儒之錮。湘軍是怎麼起來的?白蓮教加太平天國,將清廷對地方的實質控制打斷,這之後出面來收拾殘局的,就是地方上的漢臣和鄉野裡的“讀書人”。這些人,連通他們所代表的人心,是英華的另一股敵人。直白說,康熙完蛋,上來的是個軟柿子皇帝,下面臣子各行其是,資源充分利用,歷史程序會急速躍進到太平天國,乃至清末各省督撫自治時期。這對英華是好事麼?當然不是,在英華還沒步入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