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政治結構和利益分配也沒轉入工業社會體制時,北面若是出現清末那種各自為政的利益集團格局,不管是從工商、政治還是人心來看,英華所面臨的形勢都會無比複雜,其間不知將蘊含著多少不確定的變數。
最大的可能,是像曾國藩、李鴻昌、袁世凱這類人物提前跳出來,湘軍和北洋之類的存在也會早早成型,這是漢人方面。而滿人方面,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李肆估計,五到十年,英華的重心都還在南方,否則難以驅動華夏轉型。所以呢,在這段時間裡,一個統治穩固,能有效掌控地方和滿漢階層的鞋清,符合英華的長期利益。
因此胤禩上位,對英華來說,絕不是好事,那麼合適人選就在胤禎和胤慎這對兄弟身上了。
李肆早有定計,他已經選擇好了胤祖。為什麼不選胤禎,原因跟他是不是小康熙,甚至比康熙少年時更會權衡這些無關,關鍵就在於,他是康熙所看中的人選,他多半會有康熙的遺詔,他要上位,那位置很正。
由湯胡終等人的參考,李肆思路也更清晰,決心也更堅定。當他說出“我選胤慎”的時候,眾人都有些迷糊。湯右曾之前確實說過,胤慎上位,多半是要跟英華對決,所以該是有利於英華。而羅堂遠的觀點延伸出來,胤慎當皇帝的話,就能控制住地方,對英華也是有利的。
可問題是,胤禩要怎麼才能上位?
李肆笑道:“不管是他自己想辦也好,還是我們幫他一程也好,總之,他要得位,清國朝堂和民間會怎麼看?”
終海哼了一聲,他人在曹營心在漢,自是不可容忍:“那就是得位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