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很成功,故事也很生動。幾篇短文,意境頗深。引起我的共鳴。這在蔚縣的作家中,是很了不起的。《師爺入仕》在新浪網路連續發表刊出,並獲得很高的評價,這在蔚縣的作家中也是少有的現象。希望若愚先生再接再厲,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蔚縣的作家們能像若愚先生這樣,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為蔚縣文學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是為序。
2010 年9月23日夜 於古鎮暖泉。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七篇)說歸詩 若愚詩稿
說歸詩 若愚詩稿
(晨,似乎要下雨,氣候溼潤。路斷人稀,有清明之氣氛。偶見網民雪天之詩。曰:《告老詩》。細讀知其是一位老師,頗受學生崇敬。詩句間藏淒涼之聲,且有鑽牛角之勢。義氣驅之,不得不附合謬詩一首,以解其茫然。)
雪天之《告老詩》如是:
花老是柴馬老瘦,
卸磨殺驢就吃肉;
人老兒女如何想,
勸君不要求高壽。
若愚繆和《說歸詩》:
馬老識途志難存,
葉落根枯花怎紅?
兒女本是重茬草,
驢未卸磨啃草根。
自古驢類多騷性,
*之餘更勤奮;
磨中受壓人中黍,
宰相肚裡不漚糞?
最是人間多悲苦,
滿城春色靠園丁;
傳道授業高聲喊,
迷惑未解自沉淪。
莫道冬雪挺勁松,
不論紅梅報春風;
悟得人間千古事,
一葉知秋是真情。
若愚詩稿 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晨
(第八篇)山村行 若愚詞稿
山村行 若愚詞稿
(憶往事,心潮澎湃。曾數訪山民,知民間冷暖。山青水秀,融合自然,每思必有心得,略記奇景,以求醉之。)
眺山路彎彎迷霧鎖,草屋朦朧中。慢風撩滴水,山雞忽鳴,殘月當空。不知人間畫景,疑是天外天。老叟村姑影,細語輕送。閒情攀援而登,望山外渺渺,燈火點空。伸手可摘星,掬水易捧月,笑嫦娥,淚灑低吟,欲甩袖,寂寞話衷情。猛回頭,蒼松遮眼,卻是煙雲。
若愚 2011…4…17星期日
(第九篇)文學的記憶 若愚文稿
文學的記憶 若愚文稿
說實話,餘不喜歡文學。更樂意做的事,是和農民們在一起,看他們春耕播種、夏季除草、秋天收穫和冰天雪地時節,坐在熱炕頭上談天說地時那種喜悅和背後的憂愁,慢慢分享他們的平靜和樂觀。這也許是血脈相傳的緣故。父親和他的父輩都是農民,以此類推,餘當然是農民的兒子。抗戰初期,爺爺就是早期的共產黨員,那時他是村長,白天敷衍日偽的所謂公事,夜裡卻組織村裡幾個少有的黨員,為擴大抗日組織、宣傳抗日勤奮工作。父親參加了區裡的工作,很多工作也是在秘密的狀態下進行的。後來,父親調到察哈爾省委工作。雖然他的地位有了變化,但是,他還是沒有忘記農民。解放後,父親調到離家鄉不遠的一個縣裡擔任領導職務,經常住在鄉下。
記得七歲那年,父親帶著餘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準確地說,餘是回鄉認宗,父親是重溫故地。家鄉在太行山的東麓,村子就在一個風景如畫的山坳裡,東望是巍峨的萬里長城,腳下是緩緩流淌的拒馬河。走到河邊,挽起褲腿,餘第一個跳進河裡,踩著五彩的河卵石,清澈的河水衝擊著腿部,心理是那樣盪漾和好奇。母親跟在後面,眼睛注視著河水,又彷彿凝望著不遠處的山巒。父親也在沉思,沉思中更多的是懷念。母親的眼眶裡早已浸滿了淚水,父親慢慢走近母親的身旁,倆人同樣挽起褲腳,互相攙扶著走近河裡,母親突然從包裹中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禮物,禮物是幾十朵白色的紙花和幾個乾癟的白饃。她慢慢把這些禮物灑進河水中,白饃漸漸沉下,花朵則順著河水,飄向更遠的地方。那時,什麼動靜也沒有,只有拒馬河的流淌聲。
過了河,就是家。父親講起了一段往事。那年,區里正在配合大部隊搞一次反掃蕩活動。父親已經幾個月沒有回家了。一天夜裡,拒馬河邊突然想起了密集的槍聲,槍聲裡夾雜著喊殺聲。青壯年都支前去了,村裡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拂曉時,恢復了平靜,一切都和往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