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上是由於家長的失職造成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正常的情感需求,父母只有及時滿足子女的這些需求,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發展。但一些家長無法全面認知,甚至否定孩子的心理成長,不能正視孩子的情感需要,更沒有采取必要的滿足措施,導致了彼此之間無話可說。很多專家也指出,目前獨生子女在未成年人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他們在沒有兄弟姐妹作為交流物件的時候,把目光轉移到父母身上,但很多家長由於工作關係,與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這些獨生子女在缺乏情感支撐的情況下,便渴望在異性同學身上找到情感寄託,發生“早戀”的機率自然就大大增加。
與其採取“北風”的態度來杜絕孩子的“早戀”,不如在平時就用“南風”的方式來加大對孩子成長中的情感投資,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處理情感問題,科學地與異*往。情感投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長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深入到孩子的內心,與他們一起成長。切不可總以“忙”為藉口,忽視了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
第七章 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4)
家教故事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曾經向人們講起過自己年少時的一段經歷。
奧罕?帕慕克年少時,長相俊秀、氣質儒雅,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學,與一位叫依絲米忒的女孩陷入了情網。依絲米忒是伊斯坦布林赫赫有名的皮草大王的女兒,貌若天仙,伶俐可愛。
奧罕?帕慕克的異常舉止,使父親察覺到兒子一定有了心上人。
他並未急於“棒打鴛鴦”,而是挑選了一個晚上單獨與帕慕克進行了交流。父親直言不諱地問道:“告訴爸爸,你喜歡的那個女孩子叫什麼?”帕慕克很意外,怔了片刻,隨即輕聲地交代了整件事。
父親聽了,說:“還是到此為止吧,聽爸爸的話。”
“爸爸,是她主動……”帕慕克辯解。
“奧罕,你還太小。”
“太小?爸爸,我已經是19歲的男子漢了,而你當年只有17歲不就和媽媽相愛了?”帕慕克反抓住了父親當年只有17歲就和媽媽戀愛的把柄,並得意地等著父親妥協。
“你說的沒錯。可是你知道嗎?我17歲的時候已經在葡萄酒作坊當釀酒師了,每月能拿二萬里拉。我是說,我當時已經能夠為愛情埋單。你呢,一個里拉都掙不到,憑什麼心安理得地鍾愛自己心儀的女孩?”
帕慕克被說動了,一聲不吭。父親繼續心平氣和、語重心長地說:“奧罕,你想想看,一個男人,如果沒有經濟基礎,不能為他的愛人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如果你是女孩,你會怎麼看待這樣的男人?兒子,我告訴你,我一直認為,一個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歲甚至50歲,都不配談戀愛,談了,就是早戀……相反,只要他立業了,有了掙錢養家的本事,哪怕15歲戀愛也不算早戀。”
父親的話使帕慕克受到了很大觸動,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決定從這段虛幻飄渺的愛情中抽身而退。儘管他為此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但他牢記著父親的話,知道自己涉足愛情還太早,於是集中精力在學業上,最後一舉考上土耳其最好的國立大學——伊斯坦布林科技大學。
成名後的他多次提起當年這件事,並坦言感謝父親當年“溫柔地扼殺了一種愚蠢而羞赧的情緒”,讓自己沒有虛度青春年華。
34。 自然懲罰法則: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不應對孩子進行過多的指責,而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給孩子以心理懲罰,使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從而讓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自覺改正錯誤。
自然懲罰法則
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他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教育法則——“自然懲罰”。所謂“自然懲罰”,按照盧梭的說法就是:“應該使他們(孩子)從經驗中去取得教訓”。具體來說,就是當孩子在行為上發生過失或者犯了錯誤時,父母不給予過多的批評,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使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自然懲罰法”的關鍵是要讓孩子感到受懲罰是自作自受,是應該受懲罰的。簡單地說,自然懲罰法就是讓孩子在自作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