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來說,這只是選擇的方法不同而已。但對於被執行者來說,兩種不同做法給他們的感覺是不同的。安東尼奧是智慧的。他選擇了拯救,因為拯救一個人的靈魂,要比任何手段都要高明有效。制裁的終極目標也應該是拯救一個人的靈魂。靈魂得救了,才是制裁的最終目的。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教育孩子,最終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單純的為懲罰而懲罰,更不是隻為發洩父母的憤怒。
如果有一個6歲的小孩,他想要喝牛奶,卻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在地。父母這時應該怎麼做呢?
媽媽可以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怒氣衝衝,大聲呵斥孩子:“你那麼笨呀,連牛奶都不會拿?”
第二種:媽媽趕緊自己收拾殘局,告訴孩子:“沒關係,沒關係,你不要過來,不要踩到牛奶,讓媽媽來收拾。”
第三種:叫孩子一起來收拾,等收拾乾淨後,教孩子怎麼拿牛奶杯才不會把牛奶打翻。
顯然,一個優秀的父母應該選擇第三種做法。因為對於小孩來說,他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而是因為對自己的控制能力不瞭解,才會給父母帶來麻煩。但是,孩子畢竟是做錯了事情,所以應該來收拾殘局,承擔不小心做錯事的後果。
父母這樣做產生的積極後果是,孩子以後做事就“不怕做錯事”,也有信心和勇氣不斷嘗試,即使有時會出錯,但孩子會“心平氣和”地對待,並且勇敢地自我承擔所做的一切。
當孩子犯錯誤時要學會寬容、善待,以心平氣和的心境來對待。孩子的一個錯誤發生後,父母發再大的脾氣,也於事無補。大聲責罵小孩,只會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懼而已。而且,憤怒有可能造成更多、更嚴重的錯誤。因此,當孩子的錯誤發生後,父母應該避免歇斯底里的發脾氣,而應該教會孩子勇敢面對、勇敢承擔。
家長不應該把孩子所犯的錯誤看得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大,非要狠狠教訓一頓不可。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委屈的眼淚。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也不要當別人的面大聲訓斥孩子,重要的是讓孩子為自己犯的錯誤而悔悟。當孩子悔悟的時候,就不要再去責罰他了。
第七章 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3)
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曾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一日,他看到一名叫王友的男生正在用泥塊砸班上的學生,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已經等在校長室準備挨訓了,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
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在他手上,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
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的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的笑了,說:“你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獎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
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後學習認真,再也沒有在學校發生過打架的事情。
驅散早戀的迷霧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早戀是個十分敏感的問題,也是孩子成長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在很多家長眼裡,早戀是大逆不道,不僅會影響學習成績,傳出去還會讓人笑話。所以很多家長採取了“嚴防死守”的方法,私看孩子日記,偷聽電話,甚至偷偷“跟蹤”,但結果往往收效甚微,有些甚至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甚至釀成悲劇。曾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報道:16歲的小李和15歲的小王是吉林省舒蘭市一所中學的學生,兩人產生了感情,但遭到家長們的一致反對,兩人為了捍衛年輕的“愛情”,選擇了在拉濱鐵路線“長眠”。
當問題出現時,父母不如先冷靜下來,把握孩子內心的動向和需求,以平等的姿態與之交流,因勢利導,採取適當的方式對其進行感情和心理上的疏導,有效解決孩子的早戀問題。
要提醒父母反思的是,孩子的“早戀”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