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包括營造各種各樣的氣氛,從佈景到演員的服飾等等。此時就該說到對每一段落,美術的把握是怎樣的。
電影是由多個段落單元組成,具體到這些,美術的處理又是不盡相同的。在一部電影中,可能寫實與寫意會分別或同時出現。這時就如藝術的精雕細琢一樣,美術創作也需要具化,如表現人物心情時的環境布光,這就是具有寫意風格的,但人物即主體所在的環境致景又往往是現實風格的。在《沉默的羔羊》中,女主人公與罪犯的三次接觸,地點都在監獄中,但美術所營造的氣氛便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美術在電影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美術的創作以及它所要體現的作用是為電影本身所服務的。過分強調與過分忽視都是不應該的,電影的美在於電影本身,美術構圖是實現這種美的手段之一。
最後,用安格爾的話作為結束語,“它不過象個宮廷小姐,僅僅對藝術的真正完美起些促進作用,所以它往往顯得格外迷人一些。”這段話說的是色彩與繪畫的關係,但放在美術與電影的關係上,道理亦然。
韓兮
2000年寫於北電 。。
影視與打嗝
打嗝是一種生理現象,大概每一個人都有這份體驗,那是非常無可奈何的事情。打嗝的原因有許多,吃飽了,喝風了,種種不一吧,胸膜間存著一股氣,鬱在那裡,很難受。據說,若當事人突然被驚嚇或轉移注意力,就能夠避免打嗝所帶來的尷尬。但我從來沒有指望過有誰給我帶來驚嚇或轉移我的注意力,於是,這個嗝我就一直打了下去。
我看國產影視劇,除了少有的幾部以外,總要無可奈何地打起嗝來,和看完中國足球隊的比賽後具有同樣的效果,止又止不住,偏偏又沒有人可以給我帶來一份驚喜,只得讓這種現象慢慢延續下去,直到忘了影視是什麼東西時為止。作影視,雖然是件很時髦的事情,但我還是個門外漢,也不知什麼叫創意,什麼叫策劃。但看影視劇畢竟是一種娛樂,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倒把觀後的反思當作樂趣,指點一下江山,無憂無慮地胡說一番,也頗有心得。只是由於打著嗝,語無倫次,說者無心,聽者更不知其意。但與朋友們侃了許多,一些問題多少也有些眉目,唯一解決不了的竟是中國那麼多影人都在幹些什麼?
一、 生鏽的天子劍
影視是一項大的工程,它最早始於一個構思,即我們所說的創意和劇本。中國語言是那麼豐富,歷史上也有數不清的文學家,各種流派間的相互鬥爭也算尋常。鑑於此,我們劇本的文字水平都高得很,比劉伯溫的橘子還漂亮。語言既然沒有什麼問題,創意的匱乏性就突出了,這個現象的形成就與我們的民族有關了。可憐的華夏民族似乎永遠生活在歷史的噩夢中,彷彿我們已經蒼老到殘存的那點氣力只配去吃飯,去享受一下轉瞬即逝的塵世繁華,根本就沒心思搞什麼創作,只好從歷史的沉澱中尋些渣土。當然,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華不少,渣子就更多了,找尋起來也並非什麼難事,只是這樣有損眼睛,視力也會從降至。好在中國有不少人當過太監和管家,或是師爺,做起這種工作是經驗豐富,輕車熟路的。看國產影視劇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體裁狹小得令中國觀眾自己都覺得憋氣。不過,到底也得為咱們國產的影人慶幸,有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祖宗,攢下這麼多破爛(我並非民族虛無主義者),何止萬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當然也用不著自力更生,反正怪累的。再說,自力更生這種事只有象美國那樣缺爹少媽沒人疼的雜種才去做呢!
中國不乏開著奧拓、寶馬的影人,也不乏那些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有相當數量的現代劇,至於未來(並不代表科幻)題材的作品,用放大鏡找,若不留神肯定要錯過。未來影視劇的缺少,我只能相信報端媒體所說的資金少,裝置跟不上等諸多原因,但未來影視劇一定是關於高科技的想像嗎?這一點很值得推敲,當然,我們中國人素來喜歡美好的結局,不願想象文明被塗炭後的情景,由此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實行拿來主義。
現代體裁是影視劇創作的最大領域,但就其質量來說實在不敢恭維。歷史片還可以用“以古喻今”的牌子來打幌,現代片就不那麼幸運了,顧慮重重,也真難為了生活在這個形式主義社會中的影人們。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比八股文還害人。八股文從破題,承題到束股畢竟有形式可依,即便缺少了創造力,照葫蘆畫瓢也出現過不少好文章。但三性原則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大可以觸目皆是,再一引申則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