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積極策劃在清朝沿海佔領港口。海軍部企圖佔領三沙灣或舟山群島,陸軍部主張在渤海灣建立一處基地。
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美國的企圖並沒有成為事實。當著其他列強奪取海港,劃分勢力範圍時,美西戰爭佔據了它的全部力量,它抽不出身來參預在華爭奪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活動。等到戰爭結束,又已難以插足了。美國是一個後起的國家,軍事力量還很薄弱,海軍力量居世界第六或第七位,陸軍正規軍的法定人數僅六萬二千人實際還不到此數。它雖然戰勝了西班牙這個衰落的老殖民主義國家,但畢竟還不是其他大國的對手,不能憑藉武力來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格鬥。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國內開展了蓬蓬勃勃的反戰運動,抨擊美國政府的對外擴張政策,使美國佔有菲律賓的和約在國內和議會中也遭到強烈反對,在參議院中遲遲未能得到批准條約所必須的三分之二的多數。19年11月,波士頓成立了第一個反帝國主義者同盟,接著這一組織在紐約、費城、芝加哥、洛杉磯和其他城市迅速湧現,總數達一百多個,併成立了全國性的機構。參加運動的各階層群眾近五十萬人,199年10月並在芝加哥舉行了反帝國主義大會,有三十個州的代表出席。面對反帝同盟的強大聲勢,民主黨接過這面旗幟,嚴厲指責麥金萊的共和黨政府的對外侵略擴張,以便在1900年總統競選中撈到好處。麥金萊政府既要遵照壟斷資產階級的意旨,積極保護美國在華的利益,採取果斷的步驟爭奪清朝和亞洲的霸權;又要謹慎從事,掩飾侵略面目,避免反帝國主義運動的攻擊,使得麥金萊能蟬聯下屆總統職位。門戶開放政策就是在這種複雜情況下制定出來的。
19年9月,麥金萊任命海約翰j為國務卿。海約翰本人是百萬富翁,同洛克菲勒集團關係密切。他比他的前任更積極地保護美國在華的工商業利益。從199年9月到12月,他訓令駐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國大使,向各駐在國政府遞交一項照會,這就是近代史著名的所謂第一次關於清朝的門戶開放通牒。儘管這些照會的行文略有不同,但基一致的,它要求六國政府承認以下三項原則:
對於在清朝的所謂利益範圍或租借地內的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清朝現行條約稅則適用於所有勢力範圍內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裝卸的貨物,不論其屬何國籍。此種稅款由清朝政府徵收。
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任何口岸,對他國入港船舶所徵收的入港費,不得高於對本國船舶所徵收的入港費;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修築、管理或經營的鐵路,對他國臣民運輸的貨物,應與對本國臣民運輸同樣貨物、經過同等距離所徵收的鐵路運費相等。
從述三項原則看來,門戶開放政策是以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範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的。它所要求的,僅僅是勢力範圍和租借地內實行同等的關稅、入港費和鐵路運費,也就是保持各國在華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對美國開放。連有的美國學者也指出,“勢力範圍政策同門戶開放政策不一定是互相對立的”,“門戶開放照會並沒有提出帝國主義應停止對清朝的要求,它僅僅表示了‘我也要分享’這樣一個要求。”美國政府不徵求清政府的同意,擅自與其他國家交換照會,要求在列強控制的勢力範圍內享受同等的貿易地位,這是對清朝主權的粗暴踐踏。當清政府得知門戶開放照會的訊息,向美國國務院提出質詢時,海約翰對此不作解釋,也沒有表示歉意,反而月11日答覆清朝駐美公使伍廷芳說:“本政府現在不考慮歐洲列強傾向於取得清朝領土的任何提議。但如果在我現在無法預測的將來,我們希望與貴國政府交涉在沿海一帶取得某些便利時,我們願透過我們駐北京的公使或駐本首都的清朝代表直接向帝國政府提出。”他所說的“在沿海一帶取得某些便利”就是指索取某些港口。由此足見美國發出門戶開放照會並不表示美國無意參加對清朝的瓜分。麥金萊與海約翰持相同的觀點,他在同海約翰討論對華政策時就曾說:“一旦它指清朝被瓜分,我們可不可以也取一塊?”流露了這位美國總統企圖在列強瓜分清朝時分享一臠的貪婪心情。
這個門戶開放照會是以海約翰的名義發出的,起草這項檔案的是被推許為國務院清朝問題專家的柔克義ri。柔克義是海約翰的密,曾在美國駐華使館任職多年。他草擬這個照會時,得到他在北京結交的老相識、清朝海關英籍職員賀璧ii的幫助。當時賀璧理正在美國休假,他與柔克義信來往頻繁,向柔克義介紹列強瓜分清朝的形勢,為之出謀獻策,建議美國政府提出門戶開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