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創作在我國發展較晚,還很稚嫩。如果我們想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趕上甚至超過西方(科幻)的發展水平,我認為,如果我們沒有科學哲學的武裝。就會象一個失去武器的角鬥士,是永遠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的。……要提高我們的科幻作品的思想內涵,沒有豐富的科學哲學知識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的。同上,77頁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二章:科學VS宗教(1)
第一節: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第二節:物件化處理
第三節:拓展式處理
第四節:解構式處理
第五節:調合式處理
第一節: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科學永遠要面對宗教,而以描寫科學為核心特色的科幻文藝,也無法迴避科學與宗教的關係這一話題。不過,直到今天,就是在現實生活裡,科學和宗教如何相處,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而筆者能夠提供給讀者的,也只是科幻作品裡圍繞這個問題的幾種觀點,並不是最終的答案。
現實生活中,涉及兩者關係的第一種看法,就是認為科學與宗教水火不容,此消彼長。並且,科學代表先進一方,無論經歷多少波折,最終會戰勝宗教,成為社會主導力量。十八、十九世紀,西方科學界的一些人出於急於從宗教約束中脫離出來,確立科學獨立地位的目的,大力提倡這種觀點。比如赫胥黎便是這樣的鬥士。而在尖銳的社會鬥爭裡,一些政治力量更是突出兩者之間的矛盾,比如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擁護科學還是擁護宗教並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思想問題,而是不同政治立場的劃線問題。
讀者一定會注意到,這一觀點正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觀點。對於一個後進國家,出於急速擺脫矇昧落後現狀,追求現代化而大力提倡科學,本有其合理性。而宗教又並非中國的主流文化,批之代價很小。對於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問題,中國人幾乎聽不到來自宗教這一方的聲音。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在中國公眾的心目中,科學與宗教形成絕對對立的印象。
嚴格來說,這一觀點並不全面反映客觀現實。特別是在此類宣傳中,不僅有許多過激之處,甚至有偏離歷史真相的地方。比如,布魯諾案例一直被用來渲染科學與宗教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歷史學家卻告訴我們,職業神甫布魯諾被判火刑的原因是他宣傳了異端教義,而非因為他宣傳科學。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本是受自然神學的影響。他在《物種起源》裡也曾引用基督教教義,但此書的漢譯本為了突出它的反宗教色彩,竟然將這些地方作了模糊處理。(約翰H布魯克《科學與宗教》287頁譯註)
第二種觀點,是認為科學與宗教各守各界,互不相干。科學不能越界來解釋人生意義,善惡美醜一類問題,而宗教也不能越界解釋自然規律。它們滿足人類的不同需要,不可或缺。
持這種觀點的人,多認為在歷史上與科學對抗的,不是“真正的宗教”,而是體制化的,擁有既得利益的宗教機構和神職人員。他們喜歡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新教國家的科技水平普遍高於天主教國家,因為新教更提倡自由思想。再比如,在普通教育裡取消“創世論”,改教“進化論”,意味著一大批神學教師要面臨失業。這些具體利益的衝突才是科學與宗教衝突的背景,而從純精神領域來說,科學與宗教並不衝突。
今天,除了極少數宗教國家外,當今世界所有現代國家在制定有關政策時都遵守這一前提。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科學與宗教是互補的關係。比如,西方最初的一大批早期科學家都是在宗教精神的感召下研究自然的。他們認為,自然是上帝創造的又一部《聖經》,而研究自然正是在閱讀這本《聖經》。象牛頓、伽利略、哈維這樣的科學家,每當他們揭示出某種自然規律時,總會深深地感受到造物主的神奇。他們所創作的科學著作,經常圍繞某些宗教教義展開,並且使用大量宗教術語。
即使在今天,在科學界裡已經徹底排除宗教影響的情況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仍然是產成類似宗教情懷的沃土。宗教感情產生的重要基礎,就是面對宏偉、神秘的大自然產生的敬畏感。科學發展確實起到了破除這種敬畏感的作用,但那往往只是針對普通大眾。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面對的自然現象非常有限。人們不需要知道宇宙的尺度,或者恐龍在什麼環境下生活。而常識涉及的有限自然現象,又差不多都能夠找到確切的科學解釋。人們知道喝生水得病是由於水裡有病菌,知道天下雨是大氣中的水氣凝結,諸如此類的科學常識,加上圍繞著我們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