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部分

在《終結者》系列裡,有一個精神病醫生的角色,鮮明地概括了這一特徵。在該系列的第一集中,薩納康拉和未來戰士卡爾雷斯被警方逮捕。由於事情奇怪,警方請這位精神科醫生來作診斷。在影片裡,他表現得十分專業:以非指導性原則,鼓勵卡爾雷斯把他的經歷說下去。但在誠懇的職業外貌下面,是他對這一事件的完全不接受,把卡爾雷斯和薩納康拉完全當成妄想症患者。在第一集裡,精神病醫生沒有親眼目睹任何一次超現實的事件。而在第二集裡,他在精神病院的走廊上,看到了終結者和液體金屬機器人撥槍對射的場面。那是他的觀念體系無法“整合”的事件。到了第三集裡,當警察把卡特布魯斯特從墓室裡救出後,精神病醫生又出現了。他完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裡,看得出,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他仍然無法理解那個事件。而當他又一次看到終結者時,只有落荒而逃。

第六節:自然科學的“霸權”

在科學界,自然科學先於社會科學而成熟,由此便產生了對社會科學的岐視。比如,稱自然科學為“硬科學”、精密科學,稱社會科學為“軟科學”。這種表面中立的稱呼實際上包含著歧視色彩。又比如,將自然科學的結論或方法論直接引入社會科學,以力學、生物學的觀點看待人類社會和心理規律,要求以黑箱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反對“內省法”,等等。

科幻作者和科幻愛好者未必清楚這些科學界的爭論,但在科幻圈裡,卻也存在著對社會科學幻想小說的歧視。在西方科幻界,社會科學幻想小說被順理成章地稱為“軟科幻”,與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硬科幻”相對。相當一批科幻作者不承認社會科學題材科幻小說是“正統科幻”、“純科幻”,而只是把它們當成社會問題小說看待。他們至多可以接受在一篇自然科學題材科幻小說探討一些社會變化。在創作領域,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更是遠遠多過以社會科學為題材的科幻小說。

當然,這種自然科學的“霸權”在社會科學界也正受到抵制。科學家逐漸認識到,人類社會擁有自身的規律,需要新的科學方法論。而在科幻創作中,也出現了探索社會科學題材的傾向。六十年代開始於英國的“新浪潮流派”就是這一傾向的重要代表。

第七節:科幻小說中的科學研究方法

大部分科幻小說都只是涉及科學研究的成果,很少有哪部作品談論到科學研究方法。但如果有這樣的小說,它就是科幻小說的範本與核心了。劉慈欣的《球狀閃電》,就是這樣的“核心科幻”。

這部作品以自然科學之謎“球狀閃電”為題材,描寫了幾代科學家為之傾畢生經歷的故事。其中,以前蘇聯秘密進行軍事用途的研究為背景,講述了“線性的”,“機械論”的思維如何束縛科學家的思想:前蘇聯從六十年代開始,在某秘密基地設定了“3141”專案,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球狀閃電研究基地。蘇聯方面甚至建立了一個小城市,保障其供給,並且掩人耳目。專案啟動三年後,在偶爾的情況下,蘇聯科學家制造了第一個球狀閃電。於是,他們把當時的各種引數記錄下來,在同樣條件下反覆實驗,結果,球狀閃電卻再沒有如願出現。

面對這一情況,當時的專案負責人不是開創性地思考問題,而是去懷疑,最初的引數記錄被“帝國主義間諜”偽造了。專案參與者被審查,搞得人人自危。後來,專案組改變引數進行實驗,窮三十年之力,也只製造出二十七個球狀閃電。而且由於它們不請自到,無法控制,還付出了人命的代價。

蘇聯解體後,該專案自然被取消了。後來,主人公林雲和陳博士從專案參與者格莫夫那裡,知道這一封存的歷史。他們用創造性的思維判斷,球狀閃電不是閃電,而是被閃電激發出的特異空間結構。以前人們用機械化的思維研究這一課題,無異於守株待兔。於是,他們改用移動的人工放電進行搜尋,終於可以成批地找到球狀閃電。

作者劉慈欣在本書後記中介紹說,這部書裡的“球狀閃電”研究既不是現實中的真實情況,也不是他自己關於球狀閃電的初步理解,完全是藝術虛構。所以,不能在表面意義上理解這一情節。作者完全是在寫傳統和現代的不同科學觀的變化。

*** *** ***

與科幻文學一樣,科學哲學本身也在發展變化之中。科學哲學對科幻創作的影響,更是乏人關注的課題。筆者把這個問題作為《科幻文學與科學》的開篇,正是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和基礎性。舒東的思考或許可以作為本篇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