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部分

“反思中國文化,很大成分可以說是向後看的文化。中國大地上,近年崛起多少的西遊記宮、封神演義遊樂園、歷史人物蠟像館,都是這種文化思維定勢產生的結果。就拿成都市來說,耗費巨資修建了‘驚奇迷樂大世界’、‘水泊梁山’。其結果門可羅雀。……科幻文學是面向未來的文學,它將把中國人的目光牽向未來……”(《中國最新科幻故事第二卷前言》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我們的投資意願非常非常低落。但是我們看看我們寺廟投資反而發展到非常可怕的地步,加上武俠小說盛行,大家都很想逃避在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裡。我們目前解決經濟問題,工業無法突破的問題,跟我們缺乏科幻精神有關——我們沒有前瞻的精神。我們從小學生、中學生到大學生,沒有人想到未來,就只想逃避、發牢騷,這可能是我們科幻小說家的責任。”(黃凡,《科幻小說座談會發言》,轉引自《臺灣科幻小說大全》473頁)

但是,預言未來只是發達國家裡學者和科幻作家的專利嗎?不!讓我們讀讀下面的描述吧:三個紅寶石色的球體懸浮夜空中,發出怪異的冷光。眼前景色恍如以珠寶鑲嵌而成,一座太空時代尖塔屹然聳立。那尖塔巨大、若隱若現、透著神秘,像是外星上的奇觀。

《參考訊息》2002、11、23第八版這段文字寫的是什麼?是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作者是一位名叫約翰奧利芬特的美國遊客,他真實地記錄了目睹這座巨塔時的感受。它不僅是宏偉的,也是令人神往的。今天,我們這個東方古國令世人驚歎的,已經不僅僅是長城和故宮了。

中國當然不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裕的國家。但回顧過去的二十年,中國卻是世界上變化最大的國家。再沒有哪個地方,那麼多人的命運發生了那麼大的改變。城市鄉村和每一個人的面貌都被徹底更新了,並且還會繼續更新。未來,這份比金錢重要得多的財富,正是今天的中國人所富有的。

科幻小說是描寫變化的文學。在世界上變化最大的地方,在世界上最需要關注未來的地方,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的科幻作家在自己的筆下描繪出更宏偉,更奇妙的未來世界。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十章:科學傳播與科幻文學

第一節:從“科普”到“科學傳播”

第二節:科幻文學與科學傳播的關係

第三節:建築跨文化之橋

第四節:為什麼不是“科學小說”?

第一節:從“科普”到“科學傳播”

科幻文學與科學普及幾乎有天生的血緣關係。凡爾納的作品最初經常發表在青年雜誌上,作為教育和勵志讀物。世界上第一本專業科幻刊物《驚奇故事》,前身就是一家電器愛好者刊物,類似於中國的《無線電愛好者》。第一流的科幻大師,如凡爾納、威爾斯、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人,經常同時創作優秀的科普讀物。象阿西莫夫,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科普作家。

但是,象中國大陸這樣的情況還很少見:最早一批科幻作家完全出身於科普作家行列。相當長的時間裡,科幻作品被視為科普讀物來規劃、創作和管理。儘管現在大陸科幻文學已經算得上自立門戶,但它與科普的關係仍然無法扯清。今天,各地的科普出版社仍然是出版科幻讀物的主力出版社。而研究科幻文學的文字,基本上也只發表在科普刊物上,而絕少發表於文學刊物。

“科普是科學普及的簡稱,它指在制度化學校教育之外所有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社會活動,包括出版、展覽、講座等。田松《從普及到傳播,從信賴到理解》

科普不僅僅是科學界的事。在現代社會里,它也是一種國家行為。現代國家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競爭,是國民科學素質的競爭。至少世界主要大國的領導人是認同這個道理的,並且將科學普及納入國家行為的軌道。在中國的《科普法》中,明確地提出“科普是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

不過,科學界的一些人士已經指出了科普這個概念的缺陷:在科普這個概念下,科學天然地具有正的形象,具有正確、高明、有效等正的含意,甚至擁有意識形態上的崇高地位。有一個至今仍經常出現的片語“神聖的科學殿堂”,就表明了科學在日常話語體系中的意識形態地位。在這種語境下,科學只能是人們崇拜、學習、遵從的物件,不能是批評、懷疑和親近的物件。而人們所能夠學習和遵從的當然是具體的科學知識。“(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