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部分

,儘管細節描寫追求真實,但它的基調仍然是浪漫的。“小說為了美學的目的可以大量引入非現實性和可能性,未來學卻沒有權力這麼做。” 注二:《英國的未來學研究與科幻》,(英)布賴恩斯坦伯福爾德,摘自《九七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

另外,大部分未來學家缺乏文學技巧,所以只能用學術專著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同樣,大部分科幻作者缺乏學術能力,雖然在作品中有一些預測的靈感,但畢竟還是以文學創作為主。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包括中國在內,未來學家和科幻作家的交流並不廣泛。中國科幻作家參加中國未來學會的人寥寥無幾。

再者,對於學者來說,要求有自己獨立的發現。在一份學術作品裡,哪些是自己的發現,哪些是引用別人的觀點,要有明確的註釋。而對於文學作者來說,他有權用藝術手段表達別人的思想觀點。許多科幻小說中的預言,我們沒有材料可以證明它們是作者的原創,還是當時其他某個人的想法。但能夠用藝術手段表達這些預言,使其超過狹窄的專業人士的圈子,為社會大眾所熟悉,這正是科幻作者的工作價值。

第二節:科幻小說與“未來意識”

在《小靈通漫遊未來》的結尾處,葉永烈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小靈通”為了研究未來市的來歷,進入未來市圖書館,機器人送上一本厚厚的書,名叫《未來市的歷史》。這本書的前七頁提綱契領地概括了從十幾萬年前開始的“未來市簡史”,接下來便全部是空白,“甚至連書角的頁碼也沒有”。

如果沒有這個情節,《小靈通漫遊未來》一書,只能算是技術預言的彙編集子。這本留出無數空白的“歷史”陡然將作品的境界和價值提高了一大塊——它第一次在中國文學史上用藝術手法描繪了“未來價值觀”,或者“未來意識”。

科幻文學和未來學之間的緊密聯絡,根本上講是兩者在價值取向方面的共同性。它們共同提倡未來的價值。“……科幻小說亦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未來重識」,使人們認識到,明日的世界將不會是今天世界的簡單延期;要保證明天不會步向災難,必須今天便作出努力。”(李偉才《發揚科幻小說的批判功能》)

在科幻作品裡,“未來意識”的基礎便是科學精神。遍數當今的社會力量,科學幾乎是最重視未來的一種。人類對未來的預測由宗教迷信發展到科學推導,更是科幻作品產生的重要前提。

科幻作品對未來的重視,也根源於科幻本身的特點:“科幻小說側重於人對未知世界(宇宙、人、生命等等)的形象探索,側重於幻想,側重於科學哲理式的思辯;而人類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過或正在經歷過的具體事件,由於其本身已經鮮有幻想的成分,讀者無需藉助科幻作家獨特、神奇的想象,完全可以透過歷史教科書、透過主流文學作品來認識。”(姜雲生《科幻寫作雜說》轉引自《科幻時空》99、2)

另一段文字更為簡潔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寄希望於未來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未來不像過去,已經被刻成碑文不可改變。”(《與未來全接觸》,《科幻世界》98、12)面向未來的價值觀,集中體現了科幻藝術的能動性。

其實,拋開其思想價值不談,“未來”本身就是有趣的。確實有一部分科幻作者從“有趣”這個角度出發,將未來意識帶入科幻文學:“我覺得科幻小說能夠探討某些現實所未發生,而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未來一直是引人興趣、引人遐思的,寫作科幻之際,作者一筆在手,便進入光怪陸離的未來世界,對於作者也是一種新奇的感受與滿足。《臺灣科幻小說大全》501頁”

並非只有科幻作家在提倡未來意識。從讀者角度,科幻文學的未來意識也紮根在深厚的土壤上。可喜的是,科幻文學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讀者群。這個讀者群是一個年輕而敏銳的群體,他們對於主流文學中太多的回顧,太多的內省多少有些厭倦了。他們知道,不管是個人還是個人所在的國家或民族,最最重要的不是過去,甚至也不是當下,而是未來。而我們走向未來的基石,除了通常意義上的道德人文和倫理精神,科學知識與精神是一個更重要的基石。科學把人們的眼光引導向未知世界。——阿來《鋒線科幻系列》前言,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三節:今日中國與未來價值觀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未來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與當前中國的主流文化並不合拍,是一種衝擊和批判的力量。下面兩段論述分別出自大陸和臺灣科幻作者,但內容卻驚人的一致,足見民族文化的共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