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礎上,這些人士提出了“科學傳播”這個概念。劉華傑為科學傳播下了這樣的定義:科學傳播指除科學知識的生產環節以外的其他所有科學活動過程,包括科學知識與科學文化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傳播以及在整個社會中向廣大民眾的傳播。狹義的科學傳播專指後者。(《面對國家利益與民眾需求的科學傳播》,《光明日報》2003年5月13日)
他進而分析了科學傳播和傳統科普概念的區別。這種區別包含了遞進的關係:傳統科普建基於小科學的基礎上,塑造和傳播的是科學神聖的形象,科學家個個都是“聖僧”:公正無偏見、追求真理、不計個人得失。它設定了科學在上、公眾在下的認知與價值的雙重鴻溝。公眾不但在認知層面不如科學家,在道德操守和社會貢獻方面也遠不如科學家。同上
科學傳播事業以“公眾理解科學”為目標。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傳播是以公眾理解科學的理念為核心的。對具體知識的普及只是科學傳播活動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由於制度化學校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基礎科學知識的傳播當然地要由學校教育完成。傳統科普就是由於過分強調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學校教育無法分清界限,從而使自己主動地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同上)
田松認為:在“公眾理解科學”這個概念中,科學是可以理解、需要理解的社會活動,而不是必須接受的知識。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過這樣的話:“要能欣賞一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