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塊土地,華夏史也就象世界的古文明一樣發生斷代。如果是這樣,源自伏羲人的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將消失於墟,歷史將是別一種記載。

夏人的種植生產叫做田牧。這是一種極其原始的生產方式,象半坡人那樣的壕溝圍起來的村落叫做田。田裡生長著禾草,畜養了動物,始族人的居住都在田裡。如果說原始社會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用在夏人的社會形態卻很合適。這樣的生產方式也只能是共同勞動,共同分配。在以後的幾百年的時間裡,夏人開始有了中心氏族。一箇中心氏族有若干的依附人口。這依附的人口不一定住在壕溝裡面。依附人口的出現,是因為採集的方式進一步的困難,那些離散的人口就不能不以依附勞動的方式。在今天,有工廠主和工人。在皇帝時代,有地主和農民。在夏時代,就是依附勞動。

依附勞動的開始也就是分工的開始,社會的人口開始分做生產者,生產的管理者和積累的消耗者不同的部分。田牧生產一旦出現,現代意義的社會結構也將出現。田牧生產的出現立刻就出現了“族”的劃分,叫做生產氏族。生產氏族是具有生產關係的社會群體。從社會形態上講,仍然是始族 ,始族的聯合。就生產的關係講,中心氏族,或者叫首領氏族實現了對積累的佔有,而依附的勞動,以及後來的依附氏族則沒有佔有。

依附勞動顯示了一種新的生產力,這種新的生產力能夠產生積累,能夠將一點點的生產剩餘積累起來。這樣的積累在始族的關係中較難實現。

壕溝圍起來的一塊塊的土地,人畜雜居在裡面,這就叫田。一個氏族都有幾塊這樣的田。田裡長著粟類和瓜果。秋天的時候,粟成熟了,卻並不收割,任憑在地裡自然的風乾。夏人沒有糧食倉庫,沒有堆積糧食的地方。吃多少就到田裡去採集多少。幾年以後收穫越來越少,於是就放一把火,將田裡的禾草燒掉,再重新撒上種子,長出禾來。羊,豬就放到田裡自己找食吃。這樣的種植,收穫一定是極低的,可是,夏人還只能這樣的種植。經常的大量的勞動是修整溝渠,以防羊,豬逃逸和防止野獸來襲擊。如果生產的粟不夠吃,就再去開新的田。繁重的糧食加工,以及到地裡收割由女人來做。

田間管理,開闢新田都是很繁重的勞動,這繁重的勞動由依附工人來做。如果沒有依附工人的勞動,那麼就只能產生如半坡人那樣的遺址,停滯在半坡的高度。夏人的生產剩餘很少,只是依附勞動的方式方才能夠將點滴的剩餘集中起來。

氏族人住在田裡,田裡建有房屋,依附工人住在田外。田外也是氏族的土地,依附工人被允許住在氏族的土地上,要參加氏族的田間勞動,也許三天,五天,依附工人進到田裡採一次粟。這就是維持生命的食物。

依附工人沒有生育權,依附工人中的女人被收留進了田裡,進了田裡依然是依附工人。依附的女人如果生了孩子,孩子還是依附身份,孩子長大了,男孩到田外去,女孩留在田裡做女依附工人。

依附工人住在向地下挖的穴裡,上面搭蓋遮雨的柴草,或者是遮雨的草棚。每天,氏族人帶領工人們去做那做不完的勞動。依附工人如果感到吃不飽,就自己去採集野生的食物,或者去打小動物改善生活。這些都是他們的自由。農時以後是依附工人的快樂的日子,這個時候,不再有繁重的勞動,也不再有蚊蟲的叮咬。

依附工人如果覺得不滿意,可以自由的離開這個氏族,到自己願意去的別個氏族去。從氏族的角度講,只有善待依附工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勞動人口。依附工人越多,氏族也將越興旺。

氏族往往從依附工人中提拔出管理者,這樣的管理者能夠更有效的管理生產。管理者往往被允許有女人,以示與依附工人的不同。這樣的人口可能從原來的氏族獨立出來,產生新的氏族。

氏族人都做些什麼?其實,氏族的人口是很少的,氏族的男人只有一個妻子生的子女認為是正式的氏族成員。氏族的女孩是要出嫁的,嫁到別一個氏族去做“主婦妻子”。同樣的,氏族男子從鄰氏族娶來的妻子也是主婦妻子。主婦妻子是以氏族的男子的名義嫁到氏族中,她有充分的生育權,不管她生育了哪個父親的孩子,這孩子都被認為是氏族的成員。這主婦不但有生育權,而且當她的子女長成人,她還有充分的決定權。主婦妻子權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母氏族是否強盛有關。這樣的氏族關係直到周建國以後還能看到。

夏時代是千多年的歷史時期,是從始族關係到氏族政權的過渡時期。這是因為有人工生產,發生了新的生產關係,新的生產關係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