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著稱,對老布什總統的採訪幾乎演變為一場爭吵,從來不諱言自己的立場和情感,“九一一”之後他坐在地上含淚朗誦《美麗的美國》,這些都為他贏得“勇敢無懼”“富於感情”的聲名。但總編袁正明審片時提醒我:“不要不能自持,你有時忘了在採訪。”
我對袁總說,觀眾沒人批評啊,還挺喜歡,覺得“性情以對”。袁總黑著臉:“你別讓觀眾看出你的喜好來,生活裡你怎麼樣是你的事,上了節目你就不能有這個。”
還對症下藥,送我一本《金剛經》,我在心裡給他起了個外號,方丈。
小時候看《少林寺》,真討厭老方丈,他問李連杰:“戒淫慾,汝今能持否?”
小李偷偷看眼手掌裡定情的信物,眉尖聳動,姑娘在門後看著呢,眼波像水。
老和尚沒完沒了:“能持否?”
“……能持。”
姑娘一扭頭走了。
挺盪漾的心,你讓人家持什麼持啊你說。
袁總升了袁臺,不管調查了,還偶爾提醒我:“你看人家芭芭拉·沃爾特斯,老了,越來越穩定剋制,你也得這樣。”
“成熟是麼?”我心想可我還沒老呢。
“不是成熟,”他說,“這是你的職業要求,你成不成熟都得這麼辦。”
二〇〇五年,我與老郝報道《中國改革》雜誌被訴案。
因為刊發廣東華僑房屋開發有限公司改制不規範、壓制員工表達意見、致使員工利益受損的報道,雜誌社被企業告上法庭,索賠五百九十萬。華僑公司強調報道有失實之處,沒有正式採訪公司,也未羅列對公司方有利的事實。
調查性報道很容易惹官司,只要數字或者細節存在爭議,被起訴的可能性很大,一旦被起訴,出於保護,證人多數不會出庭,媒體的一審敗訴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這次終於贏了。法官認為報道個別地方與現實有出人,但並非嚴重失實,他的判決是:“只要新聞報道的內容,有在採訪者當時以一般人的認識能力判斷,認為是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訊息來源支撐,不是道聽途說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