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次科舉中舞弊的情況太過嚴重,李長治下令重新科考結果作廢,由翰林學士帶領官員重新審卷。
審卷的結果直到四月才終於重新放榜,結果再一次令人出乎意料——原先被判落第的高展明再重新審卷之後,不僅及第登科,而且再一次榮登榜首,得中會元!
新榜一放,整個京畿都立刻沸騰了。
當初蘇瑅連中三元時,年僅十九歲,被天下人稱道為天縱奇才,視為全天下學子的榜樣,凡是蘇瑅的政見,總會受到無數人追捧,這十年來朝中所有新晉的舉子全都將蘇瑅視為主心骨,頗形成了一股勢力。就因為如此,高門望族雖然對寒門舉子十分憎惡,卻一直不敢輕易貶黜蘇瑅。
從蘇瑅高中至今十年來,尚無一人連中三元,莫說連中,三元中得中二元的也無一人,而如今高展明比當日蘇瑅高中時的年紀還小一歲,卻已連中解元和會元,已有不少人將他和蘇瑅相提並論了。然而高展明和蘇瑅不同,他非但不是寒門出身,還是如今天下第一的大家族高家的嫡系子弟,因此高展明受到的並非全是讚譽,相反,還有不少非議之聲。
新科放榜的那一天,引鶴擠到宮門外去看新榜,他擠進人群中,剛看見高展明的名字位列頭名,高興地連蹦了三下,正準備回去報喜,卻從站在一旁的幾名讀書人模樣的人嘴裡聽見了高展明的名字,他便好奇地停下腳步去聽。
“喂,你看,頭名的那個高展明,我若記得沒錯,他已經是連中二元了。還有一場殿試,你說他會不會連中三元?”
“我看八成會吧。殿試是皇帝親自策問眾舉子,那高展明可是太后娘娘的嫡親侄子,就衝著這一點,就算他一個字都不說,我看皇上也得欽點他當狀元。”
“我也就奇怪了,話說這高展明既然是高家的嫡子,為啥要參加科舉?每年他們這些勢族封官的人那麼多,還就輪不到他?”
“噓……”那人壓低了聲音說,“我早聽說太后反對科舉,早就想取締科舉了,實在是反對的人太多才不敢那麼做。這幾年雖然有官宦子弟參加科舉,可是選出的絕大多數舉子還是寒門士子,寒門士子湧入朝堂,佔了他們的位兒,他們心裡當然不痛快。科舉選出來計程車子,那都是有真學問的,他們那些靠門第蔭庇的勢族當然比不上,這幾年高家的名聲是越來越差了。所以我估計這高展明參加科舉就是太后示意的,有意讓他連中三元,好叫咱們老百姓以為,高家還是有能人的。”
“是啊,先前二月張的那張榜,高展明落榜了我還覺得奇怪呢,估計是高家和禮部沒通好氣。後來朝廷不是徹查禮部嗎?說什麼查到了徇私舞弊,我看十有八|九就是因為高展明!你看今天張的新榜,這不,高展明就成了榜首呢!”
“就是就是,費這麼大的干戈,不就是高家的一步棋麼,真是可惜了那些真有文采的學子,就這麼讓高展明給壓過了。”
“嗨,那又能怎麼辦呢,高家坐在宮裡,又能有什麼公平可言呢?”
引鶴偷偷聽了這話,氣得直跺腳,想上前跟那些理論,可那些偷偷議論的子弟見引鶴瞪著他們,還以為引鶴是官府的眼線,嚇得立刻就散了,哪還聽他講理?引鶴委屈不已,卻也只好默默吞下了這口氣,回府去找高展明。
高展明得知自己不禁中第,甚至再次摘得頭籌之後,原也是喜出望外的,可聽了引鶴轉述的在外頭聽到的那些議論,他喜悅的心情減少了幾分。
然而高展明也沒有太生氣。他參加科舉,會遭受異議,這是他早就預料到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心裡有了個預判的立場,也在情理之中。若他還是當初吳郡裡的那個小老百姓,他聽了這些事,也會覺得裡頭有貓膩。一個窮兇極奢的貴胄子弟,還是一脈單傳,擠破頭去跟著人吃苦受累捱科舉,這是安的什麼心?背後無人指點、沒有一個巨大的陰謀,這種話說出去都沒有人信。若非他是當事之人,他也不會明白的。
不過也沒關係,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再過個幾年,總會有人懂他的。
引鶴氣憤道:“爺,到了殿試那日,您好好發揮,讓那些瞎了眼的傢伙們都看到您的驚採絕豔,一舉奪個狀元回來,讓他們無話可說!”
高展明卻沉默不答。他並不想中狀元。甚至,他不想這麼快就進入朝廷的中樞,他倒情願從六部中的小官吏做起,慢慢接觸朝政,逐漸培養自己的人脈。他重生至今已經大半年了,可這大半年的時間裡,他天天在高家的宗學裡讀書,接觸的絕大多數都是高家子弟,即便有外姓子弟,也是高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