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田為百姓個人所有,可以繼承和自由買賣。另外,國家頒給成年男子露田八十畝,女子露田四十畝。露田歸國家所有,受田人到一定年齡要歸還國家。有健壯耕牛的家庭,可以按照每頭牛六十畝的標準領取額外的田地(最高不能超過二百四十畝)。
均田法的頒佈,是對土地制度的一大革命,帶有強烈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色彩。好在長年戰亂之後,國家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無主土地,天下也有大量的荒地,再加上楊堅向各地派出了大量欽差大臣督辦,隋朝的均田法得以在全國鋪開。結果,只有部分地廣人稀的州縣才能按照朝廷的標準給農民分配土地,多數州縣難以完成。一些州縣平均每個成年人才分得二十畝土地。可均田法公佈後,天下百姓依然歡欣雀躍,能分到田地總比沒有田地要好。
←虹←橋書←吧←。
第34節:第三章 開皇盛世(9)
既然拿了國家的田地,就要為國家出力,服徭役。
北朝時期,百姓是十八歲開始受田,同時開始承擔賦稅徭役,二十歲開始有義務當兵,六十歲以後免力役,六十六歲以後退田同時免租調。具體的賦稅標準如下:已婚的人每年交絹一匹,綿八兩,粟五斛;未婚的人減半;夫婦二人合稱一床,每年交給朝廷墾租兩石,交給地方州縣義租五斗,外加絹一匹,綿八兩。具體的徭役標準如下:十八歲到五十九歲服徭役,每年服役時間不超過三十日,單位時間裡每家只需出一人服役,以保證農時。
北周時期,蘇威的父親蘇綽制定了王朝的賦稅和徭役標準。他曾對年少的蘇威承認自己定的役法過重,還可以減輕。後來蘇威繼承父業,執掌了隋朝的經濟大權。他奏請楊堅減輕賦稅徭役,得到楊堅的支援。
開皇三年(583年),隋朝將百姓承擔賦稅徭役的年齡延長到二十一歲,而受田的年齡依然是十八歲。這就讓百姓增加了三年穩定的收入。之後,朝廷將百姓每年服役的時間從三十天壓縮到二十天,交納的絹數從一匹(四丈)減為二丈。開皇十年(590年),規定五十到五十九歲之間的百姓可以納庸來免除兵役。〃庸〃就是免役的人交納絹代替服役,每天的數量為幾尺,二十天也不過數丈。
總之,蘇威的改革使百姓的負擔越來越輕。而在宏觀上,百姓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作和家庭生產,對國家經濟是有利的。
均田制和租庸制度也被唐朝所延續,成為又一項影響深遠的制度。在理論上,隋朝的賦稅和徭役都不算重。
開皇初年,隋朝的戶口數目是三百六十餘萬,滅陳後得到五十萬戶。為了將豪強和貴戚增多隱蔽的人口,以及流民編入戶口,隋朝開展了全國戶口檢查工作。這項工作難度很大。有錢有勢的人家要隱藏奴婢,為自己服役;許多百姓不願服役納稅,或者塗改年齡牟利。隋朝就進行〃貌閱〃……原始的相貌登記工作。將每個人的相貌記錄在官府的戶籍登記簿上,讓隱藏人口和逃亡變得非常困難。
到了大業三年(607年),隋朝登記有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四十六戶,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人。
政治上的改革和經濟上的繁榮帶動了開皇年代文化的發展。
隋朝在成立的第三個年頭(583年)下詔求書,規定獻書一卷賞絹一匹。
之前幾百年戰亂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在戰火中焚燬、遺失。開皇初年出現了〃書荒〃。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時有個叫劉炫的人,趕緊埋頭去找書。可書哪那麼好找啊,劉炫腦瓜一轉,想朝廷是下詔求書,沒說現寫的書不算啊。於是,他日以繼夜、爭分奪秒開始寫書。工夫不負有心人,劉炫不久就〃攢〃出了《連山易》、《魯史術》等書,共計一百卷,恭恭敬敬地獻給官府。
當地官府沒有專門的人才來辨別圖書的真偽,同時也不願意打擊民間獻書的積極性,只好按照一卷書一匹絹的賞格獎勵了劉炫。劉炫因此成了一個小財主。如此真真假假,民間古書異書層出不窮,隋朝社會沒幾年就圖書豐富,圖書館裡藏書不絕了。
求書僅是一個開頭,楊堅在文化教育方面專門下了一道詔書。首先,楊堅把文化教育提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先於禮。〃但幾百年的亂世沉重打擊了文教事業,使得社會上〃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輕俎豆〃,百姓們不重視道德,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虹橋▲書吧▲。
第35節:第三章 開皇盛世(10)
為此,楊堅高呼〃治國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