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體現,這也就說明了案例研究給人們帶來的啟示遠遠大於編輯們在字裡行間所想表達的意思,正如一些讀者在來信中提到:“你們所謂的專家們遺漏了這方面的問題。”
引言(2)
《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們十分珍惜這些信件,因為它們是我們努力完成使命的見證。我們的使命乃至整個哈佛商學院出版公司的使命是“改善管理實踐”。有什麼能比《哈佛商業評論》的案例研究專欄更切合這一使命的呢?它透過實踐改善管理。
我們竭盡全力使案例所講述的內容能反映目前管理實踐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編輯,我們儘量選擇那些公認是有爭論的,且是急需解決的重要話題作為案例。有時候,對於某個問題沒有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因為這個問題太前沿,目前還沒有人全面研究或全方位考慮過。
火冒三丈的高管
這個案例是由《哈佛商業評論》的前任執行主編尼克·G。卡爾(Nick )編寫的。它的文風樸實,這也正是本書的一大特點。鮑勃·鄧恩(Bob Dunn)是CM公司的高階副總裁,正處於產生短期利潤的巨大壓力下;他負責管理的部門經營的是以客戶服務為導向的全新的業務,並且公司的執行長認為這個部門是公司利潤的新增長點。但是整個商業大環境呈衰敗趨勢,業務進展並不順利,倒黴事也接踵而來:一個大客戶對是否續約猶豫不決;兒子把他的車又弄壞了。當他收到那位被他認為是在浪費時間和資源的公司知識管理部門新任副總裁發來的關於人員調配的電子郵件時,他終於忍無可忍、失去理智了。這個故事是以陳述語氣講述的,給我們展示了鮑勃的“崩潰”……在公司餐廳憤怒地扔盤子……給他的同事所帶來的影響,這個影響上至知識管理部門的副總裁,下至幫助鮑勃整理PPT材料的員工。
這是一次嚴重的失常行為,就連鮑勃本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意識到了其不當。執行長應該如何處理此事呢?美智管理諮詢公司(Mercer Management Consulting)的人力資源總監妮科爾·加德納(Nicole Gardner)認為,關鍵問題不在於鮑勃。但是,也不能完全饒恕鮑勃的錯誤,她認為新任副總裁的決定……“突然開始一項分散公司業務的改制”也是不恰當的。另一方面,輝瑞製藥(Pfizer Pharmaceuticals)的維克托·紐曼(Victor Newman)提醒到,知識管理部的副總裁已經無法忍受鮑勃的侮辱,也許會對公司提起訴訟。他建議讓鮑勃休一星期的假,並去看心理醫生。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pany)的凱瑟琳·裡哥奇(Kathleen Ligocki)認為,鮑勃必須公開道歉,但應該再給他一次機會。她認為,執行長應該為造成這種局面負責。羅伯特·克雷默(Robert Kramer)同意“對公司高層管理者之間的業務進行寬泛的劃分”,並且提出了一個應該讓像鮑勃這樣關鍵部門的經理參與知識管理部門開展的變革的建議。
txt小說上傳分享
緋聞不斷的總裁
這個案例是由《哈佛商業評論》的主編蘇茜·韋勞佛(Suzy Wetlaufer)編寫,刊登在1999年9…10月刊,其中提到了1998年中新聞報道反覆提到的一個事件,那就是1998年1月轟動一時的“萊溫斯基事件”……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與莫尼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的風流韻事。從經濟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很多人都希望克林頓的醜聞沒有被曝光。對於這樣一個好總統,專家們又會有什麼建議呢?這個問題就是這個案例的核心所在:如果一個領導者……本案例中的主人公喬·瑞安(Joe Ryan),一個化妝品公司的執行長……對妻子不忠,與公司員工和公司領導層是否真有關係?
蓮花發展有限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創始人和前執行長米奇·卡普爾(Mitch Kapor)和他曾任人力資源總監的妻子弗裡德·卡普爾·克萊因(Freada Kapor Klein)認為有關係。他們說,執行長的行為對公司的成敗會產生潛在的影響,但解僱瑞安對他來說又是不公平的。他們認為公司董事會應該對管理層提供培訓支援。AT&T公司公共關係部門的伯克·斯廷森(Burke Stintson)提出了一個讓執行長的支持者們看見光明的政策:按照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