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印象中,父親常常是“暴力”的代名詞。

但如果父親總是透過這種硬性的手段來教育孩子,孩子同樣會產生兩種性格:一是變得膽小懦弱,一是變得叛逆無理。所以,父親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掌握一定的原則。

一位父親是這樣分享他的教子原則——加入柔性因素原則。

為了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給她制定了很多條規定。例如,針對孩子不愛吃飯的壞習慣,我們定立了一條“硬性規定”:不吃完飯,絕對不允許離開餐桌。這條規定出臺後,我每次都會嚴格監督孩子按著規定行事。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壞習慣明顯地減少了,但她卻不像以前那樣喜歡跟我在一起玩鬧了,好像總是故意躲著我。

我開始意識到,可能是我的“硬性規定”太嚴厲了,讓她覺得我不近人情。因此,再教育她時,我開始在那些“硬性規定”里加些柔性因素。例如,當她的那些壞習慣又出現時,我不急於把“規定”搬出來,而是先表揚她以前的那些好的表現,為了給我們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孩子往往會主動放棄那些壞行為。

當然,當孩子“執迷不悟”時,我也不會直接用規定來“砸”孩子,而是拉住她的手,或者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對她說:“關於這個吃飯問題,我們是怎樣規定的呀?”這樣,即使孩子是在很不情願的情況下放棄壞習慣,她也不會覺得我太嚴厲。

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講,父親本身就是規則和權威的代名詞,如果父親再用十分嚴厲的態度來教育孩子,這隻會使孩子對父親產生畏懼情緒,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一個在畏懼中長大的孩子,其性格是不可能健康發展的。但如果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加入一些柔性因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