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方法是錯誤的,那樣慣著孩子,會使孩子變得更加任性。

事實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小莉的媽媽看起來是慣著孩子,但理解並尊重孩子的秩序心理是正確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乖巧;小莉的爸爸看起來似乎對孩子要求很嚴格,一點沒有慣著孩子的意思,但他的嚴格是建立在沒有遵守孩子秩序心理的基礎上的,這樣會使孩子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孩子會把家長的斥責和打罵當成家常便飯,並且總是找機會激怒家長;二是孩子屈服於“暴力”,從此變得膽小怕事,凡事沒有自己的主見,總是看別人的臉色辦事。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很多類似於秩序敏感期這樣的特殊心理階段。如果家長不瞭解這些,而且故意與孩子較勁,孩子就會感到很壓抑,從而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現在,我們把孩子敏感階段列舉出來,希望家長不要犯像小莉爸爸那樣的錯誤。 。 想看書來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學(13)

◇ 2~3歲左右,第一個逆反期。

2~3歲左右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說“不”,家長要他向東,他偏偏向西,總是和家長對著幹。

◇ 3~4歲左右,刻意完美期。

3~4歲左右時,孩子在經歷一個刻意完美期。在這段時期,他們對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任何不完美的現象都會引起他們的反感。例如,如果給他們一個表面不光滑的蘋果,他們就會拒絕吃;吃飯時,如果給他們的饅頭沾上了菜湯,他們就會拒絕吃飯。

◇ 5~6歲左右,性別認同期。

5~6歲左右,孩子已經有了性別意識。這個時期,他們會刻意與異性保持距離,包括自己的父母。

◇ 12歲左右,隱私敏感期。

十幾歲左右時,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進入一個隱私敏感期,即對自己的隱私看得特別重要,如果他人侵犯了他們的隱私,他們就會覺得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

因此,在這些情況下,家長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孩子的頑皮或者任性,更不要試圖用“暴力”使孩子屈服,而是要明白,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需求,然後用尊重和認同去引導他們的行為。

三 父母的心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成功的家長應該具備三種心理狀態:父母心態、成人心態、兒童心態。

每一種心理狀態都有各自的特點:

家長以父母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在這種心態下,父母容易擺出家長的架子,讓孩子反感。

家長以成人心態對待孩子,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形成優秀的性格,但有時家長的這種心態會使孩子感覺到太過嚴厲,使孩子體會不到家庭的樂趣。

家長用兒童心態教育孩子,孩子會感覺到很舒服,也很快樂,如果運用得當,家長的這種心態將十分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數的家長都習慣用父母心態和成人心態來教育孩子。例如,把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給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又如,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以決策者和管理者自居;在孩子的學習中,父母又充當了孩子學習的發動者、督促者、激勵者和評定者的角色。

然而,卻極少有家長以兒童心態自居,因為大多數的家長認為,整天與孩子在一起嬉皮笑臉的,會使自己喪失做家長的權威性,會引起孩子的不合作行為。

其實,這是家長對兒童心態的一種誤解。用兒童心態去教育孩子,並不是說整天對孩子嬉皮笑臉,而是指家長要懷著一顆童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

例如,家長可以暫時放棄成人和父母的角色,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玩耍,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又如,家長可以以朋友的角色聽孩子傾訴心事,分享孩子的快樂,讓孩子把自己當作知心朋友……

一位家長在教子日記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

一天,我5歲的兒子在客廳裡玩時,不小心把一隻剛買不久的花瓶打碎了。我剛想對孩子發火,但看到兒子那嚇壞的樣子,我的心更疼。於是,我不但沒有發脾氣,還安慰孩子:“沒關係,媽媽小時候也有不小心打碎東西的時候,下次小心一點就行了。”聽我這樣說,孩子的表情由驚恐變為驚奇,最後竟然哭著撲到我懷裡。

這件事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