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她留下的後遺症。
當然,更重要的是,小時候的這種經歷讓她形成了這樣一種性格:現在她身邊的同學,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只要對她好一點,她就會黏住人家不放,想整天跟這個人在一起。因為她這種怪性格的存在,所以同學們都對她敬而遠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怪性格,是因為在她性格形成的最佳時期,家長不但忽略了對她的教育,而且忽略了給予她足夠的愛。因此,這種渴望愛的感覺便在孩子的心中延續下去,並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性格。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對他們的性格教育有多麼重要。事實上,我們強調培養孩子的性格要從嬰幼兒開始,是有科學依據的。在孩子小時候,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著好奇,接受能力也很強,因此他們的性格很容易塑造,這就是易塑性原理。
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呢?
一位家長這樣分享他的經驗:
在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家庭,現在的情況是,三個家庭一起關注一個孩子的成長,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對孩子的愛往往是失去理智的,而孩子接受到的資訊往往也是歪曲的:我就是家裡的皇帝,我就是全家人的小太陽。這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唯我獨尊的思想,也十分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
於是,當孩子出生後,我就召集全家人開了個小會,主題就是:全家人的教育思想要一致,給孩子理智的愛。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注重培養他的性格了。例如,當孩子3歲左右,他已經有了自己的願望,經常向我們提這樣那樣的要求:
“媽媽,我要吃甜餅乾!”
“爸爸,我要那個玩具”
……
面對孩子諸多的“我要”,我先是從改變孩子的語言開始,讓他從“我要”改為“我應該”。而後再引導他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我要”都能得到滿足,只有“應該”的事物才能得滿足。因此,孩子長大後,即使面對再大的誘惑,他也沒有輕易向我要求過什麼。
如果孩子的任何要求,家長都無條件地答應,那孩子肯定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一個不懂得控制自己慾望的孩子,是很容易走上彎路的。
習慣與性格培養中的心理學(9)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這位家長從孩子慾望產生的初期,就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認識到“我要”與“我應該”之間的區別和聯絡,從而使孩子從小就懂得應當控制自己的慾望。
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從嬰幼兒期開始,家長就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不僅可以有效地預防孩子很多壞習慣的出現,而且會為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方法三: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應
我們都知道,卡迪拉克是美國豪華轎車的一種,但它怎麼會與教育孩子有聯絡呢?這還要從一個笑話說起。
在美國的一個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他貧窮地生活了將近一輩子。忽然有一天,他在地下發現了石油,這使他一下子變成了富翁。
成為富翁後的老人買了一輛豪華的卡迪拉克旅遊車,之後,老人又在這輛旅遊車的後面加了四個輪子,使它變成了鄉間最長的車子。
有了這輛車子之後,老人幾乎每天都會精心打扮一番,然後用兩匹健馬拉著那輛豪華車去附近的小鎮上兜風。
在這期間,老人遇到了一位機械師。機械師檢查過老人的轎車後,驚奇地發現,這輛轎車裡的發動機相當於100匹馬的力量,而且機器完全正常,但他的主人卻用兩匹馬拉著它到處兜風。這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了。
這位印第安老人雖然擁有了高階轎車,但他卻對這類車子缺乏最基本的認識,還得意地用兩匹馬拉著它到處兜風。可以說,人人看到這個故事後都會發笑。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與這位印第安老人類似的父母,他們常常按著自己固有的認識和願望去塑造孩子,卻忽視了孩子本身是一輛馬力十足的轎車,而自己卻正用兩匹馬的力量在拉著他們前行。
有這樣一個教育案例:
5歲的小龍因為好奇小鬧鐘為什麼總是“滴、滴”地響,便把小鬧鐘拆開了,想看個究竟。爸爸發現了兒子的這一行為,馬上奪過孩子手中的鬧鐘,並大聲斥責孩子道:“你真是個敗家子,這可是我剛買的鬧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