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又熱心佈教,住於阿般提國,教化無數。

阿難尊者

祖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於佛成道日出生,後跟隨佛陀出家。能知時明物,所至無障礙,多聞憶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稱‘多聞第一’。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又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著,雖未盡殘思,而不能染。雖能得阿羅漢道,以供給供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德故,雖非無學在無學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數中。阿難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迦葉贊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釋氏女眷,得以出家,皆由阿難盡力請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十八羅漢:

託塔羅漢探手羅漢過江羅漢芭蕉羅漢靜座羅漢

騎象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舉缽羅漢布袋羅漢

長眉羅漢開心羅漢喜慶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

伏虎羅漢沉思羅漢騎鹿羅漢

十八伽藍

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

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二十諸天:

日天(又名日宮天子)大梵天多聞天金剛密跡鬼子母神;

月天(又名月宮天子)帝釋天持國天大自在天摩利支天;

(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增長天散脂大將婆竭龍王;

韋馱天(戰神塞犍陀)堅牢地神廣目天菩提樹神閻摩羅王。

其它:

金頂大仙、阿儺、伽葉。

婆羅門教諸神

佛祖摩訶婆羅佛與婆羅三世佛(此四佛全部為虛構、以下人名為與如來有關的仙、人)

頻婆娑、阿羅藍、鬱陀、提婆達多

主要大神:大梵天、溼婆樓陀羅、雪山女神杜爾迦、群主

婆羅八部(婆羅門天龍八部)-(婆羅八部為虛構,以下諸神為印度創世諸神)

水神伐樓那土神陀溼多風神伐由日神蘇里耶天帝因陀羅

道神普善保護神毗溼奴阿修羅:底提耶與檀那婆火神婆由

三千紅塵客

八部天龍是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

天,梵語deva,又稱提婆族,包括三界的諸天;著名的有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天帝帝釋天(又叫因陀羅)。龍,naga(那伽)眾,雖然被翻譯為龍,不過實際上並非中國古代的龍,而是一種蛇神。naga這個詞本身就有眼鏡蛇的含義,其形象一般為為長身無足無角,有劇毒的單頭或者多頭眼睛蛇神。因古代交流不便,翻譯錯誤的緣故,蛇神那伽在佛經往往被翻譯為龍。佛經上稱“龍力不可思議”,並有不少龍王護法和故事。如釋迦太子降生時,九龍吐水,為他灌頂。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

其他六部眾為: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夜叉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溼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意為“尋香”,吸香氣為食,從屬於天帝釋,能凌空作樂。是香神或樂神。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極為優美。

阿修羅:意譯為“非天”,身大好鬥。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鬥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大樹上的金翅鳥神,雙翅展開有三百多萬公里。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溼奴的坐騎。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