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

孔子說:“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卻能夠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隨生死而變。……他能主宰萬物的變化,並守著真正的根本大道。”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論常道(2)

常季又問:“這怎麼說?”

孔子回答道:“若從宇宙萬物不同的觀點來看,就是自己的肝膽也會像楚國和越國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萬物都屬一體,當然也就沒有區分可談。能夠看到這一層,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別是非善惡,而把心寄託在道德之上,以達到最高的和諧境界。

“他把萬物看作一體,所以不會覺得自己的形體上有什麼得失,那斷了的一隻腳便與失落的泥土一般,對他而言,毫不重要。”(《莊子》內篇第五章《德充符》)

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作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對立的人,就叫做真人。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變化一樣,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預,又無法改變。然而,人們以為天給自己生命,便愛之若父,對天如此,對那獨立超絕的道又將如何?人們以為國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盡忠效死,那麼遇到真君又該怎麼表現呢?

泉水乾了,水裡的魚都困在陸地上,互相吐著涎沫溼潤對方,如果這樣,倒不如大家在江湖裡互不相顧的好。因此,與其稱讚堯毀謗桀,倒不如不加批評,把善惡之念拋開而歸向大道。

大地給我形體,使我生時勞苦,老時清閒,死後安息,因此,若是以為生是好的,當然認為死也是好的啊!(《莊子》內篇第六章《大宗師》)

四、眾妙之門

大道的降生與毀滅均無原因,它有具體的事實而沒有可見的出處;有久長的淵源而沒有開始的根本;有出生的處所又看不見竅孔,但卻有具體的事實、不確的所在,這樣就構成了空間(宇);有久長的淵源而無開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時間(宙)。

有生,有死,有顯,有滅,但都無法看見顯滅的途徑,這就叫做“天門”。天門便是“無有”,而萬物就是從“無有”產生出來的。(《莊子》雜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

第二章 相對論(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知,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主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語譯]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就跟著產生;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沒有“有”就沒有“無”,“有無”是相待而生的;沒有“難”就沒有“易”,“難易”是相待而成的;沒有“長”就沒有“短”,“長短”是相待而顯的;沒有“高”就沒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傾倚的;沒有“音”就沒有“聲”,“音聲”是相待而產生和諧的;沒有“前”就沒有“後”,“前後”是相待而形成順序的。因此聖人做事,能體合天道,順應自然,崇高無為,實行不言的教侮。任萬物自然生長,而因應無為,不加干預;生長萬物,並不據為己有,作育萬事,並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績反而永遠不會泯沒。

至於相對論,迴圈論、及宇宙變化的原則,請參看四十章老莊哲學的基本思想與實際的學說,老子所有的反面論都起源於此。

一、相對論:萬物均歸為一

言語和起風時發出的聲音不同;風吹是自然無心的聲音,而說話,必定先有了意念才能發言。言語有了偏見,聽者也就無法斷定孰是孰非。無法斷定是非,說了等於沒說,那麼那些言論究竟是“話”呢?還是“不是句話”?就好像初生小鳥的叫聲一樣,到底它們是有分別呢?還是沒有分別? 道,因為有所矇蔽,才有真假的區別;言語,因為有所矇蔽,所以才有是非的爭辯。道本沒有真假,所以無所不在;言語本沒有是非的分別 (3 ),所以能無所不言。道之所以矇蔽,是因為有了偏見;言之所以矇蔽,是因為好慕浮辯之詞,不知“至理之言”所致。

所以儒墨 (4 )爭辯,不外在使對方為難;對方以為“非”,我就以為“是”;對方以為“是”,我就以為“非”。如果要糾正二家的是非之辯,只有使他們明白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