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67. 第六十七章 找到他,賀慶佑和潘氏應該……

吟菁又恍然:“下官明白了。即便這金匠為別的婦人打造同樣的金釵,他人應也不會用和蔡夫人相貌一樣的女童金像,定要換成其他模樣。”

張屏再一揖:“罪員冒昧一言。釵上飾花中的金像,應不甚大,樣貌未必分明,如何能確定?”

馮邰的神色更又凌厲。

沈少卿十分隨和地道:“本司正要說兩處細節。之一,蔡夫人孃家姓錢,右側額角上有一顆痣,蓮上女童的後背衣領下有一祥雲銅錢圖案,右額角亦特意點了一粒小金珠,系金像鑄成後用焊珠技法另外新增。”

尋常塑像,都是在眉心或額頭中間處鑲點珠飾,似這般額角飾珠的,只能是客人特意要求。

“巧得是,蔡小姐相貌十分肖似其母,額角相近的位置也有一顆小痣。”

所以,蓮花女童,既像蔡夫人也像蔡小姐。或蔡夫人在女兒快要出嫁時打造這枝金釵,是為了寄託對遠嫁愛女的不捨與思念,及有祈福之意。

“之二,全套首飾都有一個「蔡」字紋,依照蔡會筆墨鐫刻。”

即便恰好有人找同一個工匠訂了一枝蓮花化生童子的金釵,要求將童子改成童女,或還覺得童女背後的銅錢祥雲圖案挺吉利旺財,保留了。但讓金匠同樣在童女額角點一顆金珠,這人也姓蔡,這枝金釵還得落入同一個匪寇手裡,世上難有這般湊巧的可能。

“刑部據此將蓮花釵列為證物,本司以為,可算嚴謹。”

杜吟菁歎服地道:“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哪!”

張屏垂下眼皮。

袁監察接話:“刑部未能查出蔡會家產去處,御史臺一直在秘密追尋。”

謝賦鼓起勇氣問:“下官冒犯請教,御史臺與大人為何覺得財物在豐樂?”

蔡家在順安縣,匪寇窩藏在廣陽縣,怎的最後來查豐樂?

袁監察道:“並非只查豐樂。京師各處,臨近州縣,皆被關注。御史臺推擬了將蔡會家產運離順安縣郊或百峰山的種種方法路線,一一追尋排查。除了百峰山內和各水陸道路沿途可能有的窩點之外,多年前豐樂縣有一處叫小亭口的地方,最值得留意。”

柳桐倚躬身:“下官不熟豐樂縣境,特意從縣衙借得一張地圖,大人可準下官展開觀之?”

袁監察微笑:“我正想向謝縣丞要一張圖紙,斷丞已取,甚好。”

柳桐倚展開地圖,馮邰冰冷的視線從謝賦、張屏、杜吟菁身上一一掃過。謝賦羞慚低頭,張屏沉默不動。杜吟菁瑟縮了一下,飛快上前,與柳桐倚一道將地圖固定在廳側一扇屏架上。

袁監察起身到地圖前示意。

“小亭口之所在,陸路便捷,有數條官道小路可往百峰山及順安縣。又有一水路,上通百峰山腳河流,下匯入百水河。百水河穿沐天郡,與寶豐縣內的水路交匯,東可入海,南往江南。”

十分適合運貨。

“且此地當年是工坊,人員混雜,每日都有器物從小亭口發往各處。”

非常方便將大批器物分散藏在貨物中流轉。

“周圍百姓稱,蔡會定居順安縣郊後沉迷制瓷,曾從小亭口的木器廠購買大量木灰。或匪寇正是假扮送灰工匠進過蔡宅。刑部查過這條線,木器廠主聲稱,蔡家都是自己過來取走木灰,他們從未送過貨。木器廠負責燒木灰的是個姓穆的老者,系豐樂縣人氏,但蔡宅火案時,他已中風在床。”

袁監察看向張屏和柳桐倚。

“大尹將柳斷丞、張前知縣等幾位昨日問話卓西德的記錄與本院看了。卓某供認曾隨這位老者進入過蔡家。”

柳桐倚恭敬道:“是。只是下官尚不能卓西德的口供屬實。據他聲稱,未有官府的人因此找他問話。”

袁監察道:“刑部卷宗記錄簡略,只說穆姓老者口不能言,詢問其他幾位負責燒製木灰及木器廠負責運送的工匠,都與廠主所言一致。”

馮邰問:“刑部沒查過火災前後幾年內所有木器廠工人的名冊?”

袁監察謹慎道:“下官未見檔案中有全部人名記錄。或許找過,但沒留意卓西德。”

柳桐倚稱罪:“下官疏忽,詢問時忘記追問卓西德何時不在木器廠做工了,他離開的緣故也沒問。”

馮邰道:“無妨,可稍後再審。”

沈少卿語重心長道:“記下此番錯誤,日後莫要再犯。”

柳桐倚謝過馮府尹和沈少卿的寬宏大量,張屏跟著躬身。

袁監察繼續講述:“刑部的卷宗到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