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鴻碩先生分析道:
“李先生認為早期的勤奮,正是他儲蓄資本的階段,這也就是西方人士稱為‘第一桶金’的觀念。
“不過,在香港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萬人,為什麼他們勤奮地工作了數十年還沒有出人頭地呢?
“由此可見,李先生認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仍是自謙之詞,幸運也只是一般人的錯覺。從李氏成功的過程看,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後持之以恆,而他看到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許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別機會,或看到機會而畏縮不前,或當機會來臨時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機會來臨時,因為斤斤計較目前少許得失,把好事變成壞事,坐失良機。”
清末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的這段話,正是李嘉誠由勤力至成功的寫照。
第十四章 招賢納士 知人善任輔大業
一個小徒仔,受盡英國人的侮辱與歧視。他一旦成為富翁,便僱一名英國人做他的保鏢,為其開車,連上廁所都要這英國保鏢站崗。此富翁一洩心頭之恨,趾高氣揚。李嘉誠僱有不少英籍助手,他會因此而揚眉吐氣嗎?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電器集團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論述企業主如何管理企業時說:
“當員工1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發號施令;當員工增至10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時,我只有站在員工的後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員工增到5萬到10萬時,除了心存感激還不夠,必須雙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誠之心來領導他們。”
松下幸之助形象地描繪企業主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應扮演的角色。事業規模小,可以事事親力為之;事業規模中等,更多的要依賴助手;事業規模龐大,還必須靠一種精神力量來統治。
松下電器由最初的3人,發展到今日的22萬員工,生產銷售基地遍佈全球,與荷蘭飛利浦、德國西門子,並稱為世界三大電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把他事業的成功,歸結為人才觀的成功。他有一句深得世界企業界推崇的話:
“造物之前先造人才。”
日本的文化背景與中國相近,日本的經濟先香港一步獲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李嘉誠有機會多次赴日本商務旅行,他十分關注日本的經營管理,佩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等日本商界俊傑。在香港,他還與有阿信之稱的“八佰伴百貨連鎖集團”主席和田一夫建有深厚的友誼。
李嘉誠畢竟是李嘉誠,作為華商翹楚精英,自然不會跟在日本人後面亦步亦趨。李嘉誠的經營能力和成績,絕不會比日本商界的泰斗遜色。
李嘉誠由一個微賤的打工仔,成為香港首富;長江由一間破舊不堪的山寨廠,成為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前文談及的“超人之術”外,還得助於他的“用人之道”。
李嘉誠雖未像松下幸之助那樣,將自己的心得口述編撰成書。人們從他的隻言片語中,仍可感覺到他的博大胸襟與智慧光彩:
“長江取名基於長江不擇細流的道理,因為你要有這樣曠達的胸襟,然後你才可以容納細流。沒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為長江?只有具有這樣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會那麼驕傲,不會認為自己叻哂(樣樣出眾),承認其他人的長處,得到其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古人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沒有那麼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
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企業主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而企業主下屬的輔佐人才,在不同的階段,亦不相同。
在企業創立之初,企業主最希望忠心耿耿、忠實苦幹的人才。在塑膠廠草創初期,別說他的下屬,就是李嘉誠本人,也須憑自己的雙手安裝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