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廠房是租借的,由於數十萬“大陸難民”湧來香港,香港鬧房荒。李嘉誠資金緊張,只允許他租廉價的廠房。從港島到九龍,李嘉誠跑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找到勉強合意的廠房。筲箕灣是港島的偏僻地,廠址就更偏僻,臨靠山谷的小溪。這裡山青水秀,是讀書的理想地方,辦工廠,還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區邊沿好。正因為偏僻,所以租金較低,幾經“講數”(討價還價),加上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廠房,李嘉誠按房主要的價,租下廠房。

廠房破舊得不能再破舊了,窗戶難得找一扇完好無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風鉤脫落,房頂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嘩嘩漏洩,李嘉誠不得不花一筆錢修繕。

廠房裡的壓塑機亦是破舊不堪,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裝置。香港增加許多塑膠廠,業主多是小本經營,就有人專做舊機器買賣。當時誰都不曾料到,扯歐美塑膠商衫尾的香港人,會成為世界塑膠業的“大粒佬”,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說長江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跡象的話,就是掛在門口那塊“長江塑膠廠”的廠牌是嶄新的;業主李嘉誠,正躊躇滿志,開創他嶄新的事業。

誰敢相信,這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日後會成為香港塑膠業的泰斗?正如僅僅看到長江源頭的人,無法想象長江的萬里奔騰之勢。李嘉誠為他的山寨廠取“長江”之名,已經顯示出萬里長江的遠大抱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腳踏實地,不動聲色去實現他的抱負。“勤能補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風,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不認為自己有超常的智慧,先父曾多次講述古代神童不思勤勉,江郎才盡的故事。

他最初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銷或採購,趕到辦事的地方,別人正好上班。他從不乘計程車,距離遠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雙腳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種溫和持穩、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來卻快步如風。他的時間太緊了,既要省計程車費,又要講究效率,是環境造就的。李嘉誠六十多歲,仍保持疾步的習慣。據汕頭大學的教師稱,李嘉誠在他捐贈興建的汕大視察,上樓穿堂,步履矯健快速,陪同他的中年教師都氣喘吁吁,頗感吃力。

中午時,李嘉誠急如星火趕回筲箕灣,先檢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後跟工人一道吃簡單的工作餐。沒有餐桌,大家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當然,這樣的日子不會太久,長江廠甫有盈利,李嘉誠就抽錢出來,儘量改善伙食質量和就餐條件,以穩定員工隊伍。“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與塑膠同業如是說。草創時期的長江廠條件異常艱苦,卻鮮有工人跳槽,長江廠的凝聚力,建立在“誠”字上。

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門外漢,過半還是洗腳上田的農民。惟一的塑膠師傅是老闆李嘉誠,機器安裝、除錯,直到出產品,都是李嘉誠帶領工人一道完成的。第一次看到產品從壓塑機模型中取出來,李嘉誠如中年得子一樣興奮。慳省嗇儉的李嘉誠破例奢侈一番,帶工人一道到小酒家聚餐慶賀。李嘉誠常說自己是個慳吝之人,他的部下說他“慳己不慳人”。

晚上,李嘉誠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賬;要記錄推銷的情況,規劃產品市場區域;還要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明天的生產。業餘自學,是不可間斷的,塑膠業發展急速,日新月異,新原料、新裝置、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斷被開發出來,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李嘉誠住在廠裡,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規模稍擴大後,他在新蒲崗租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既是長江廠的寫字間,又是成品倉庫,還是他的棲身處。那時的李嘉誠,把自己“埋”進了長江廠。

李嘉誠身為老闆,同時又是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採購員、會計師、出納員,草創階段,什麼事都是他一腳踢。李嘉誠曾做過塑膠褲帶公司總經理,兩者畢竟不同。塑膠褲帶公司產銷已步入正軌,而這裡是白手起家。李嘉誠是以小學生的態度,來做他所做的一切。

人們很難想象,李嘉誠哪來的這麼旺盛的精力?他靠遠大的抱負和頑強的意志支撐著,正如香港《星島經濟縱橫》(1988年4期)所說:

“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礪志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而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李嘉誠是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