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開始營業,打破了香港會一所壟斷的地位。遠東會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闢了香港證券業新紀元。

時值內地政治趨於安定,香港經濟經大動盪後恢復並開始起飛,亟待籌資的企業紛紛觸發上市的需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元,佔當時本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

其後,金錢證券交易所(金銀會)、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香港股市“四會”並存的格局。

四會並存,使公司上市變得容易,為上市公司集資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大大刺激了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股市成交活躍,恒生指數攀升到1971年年底收市的341點。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興旺。

李嘉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萌動並籌劃將長江上市。

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隨即,委託財務顧問擬定上市申請書,準備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實績、各項賬目等附件。

同年10月,向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准掛牌,法定股本為兩億港元,實收資本為8400萬港元,分為4200萬股,面額每股兩元,溢價1元。包銷商是寶源財務公司和獲多利財務公司,分別在香港、遠東、金銀等三間交易所向公眾發售。

長實騎牛上市,備受投資者青睞。上市後24小時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認購額竟超過發行額的65。4倍,包銷商不得不採取抽籤的辦法,來決定誰是長實的(公眾)股東。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著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訊息傳來,長實職員欣喜若狂,買來香檳慶賀。長實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卻並未顯出特別的欣喜。

股票升值,並不表明投資者獨鍾長實,而是大市的興旺所致,其他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長實股升值更驚人。要使投資者真正信任並寵愛長實股,最終得看長實的未來實績,以及股東所得實惠。

李嘉誠還意識到:股票升水如此神速,那麼縮水也就會是瞬間之事。證券市場變幻急速且無常;風險會遠遠大於其他市場。

自從1950年創業,李嘉誠經歷了獨資、合股的漫長歲月,現在終於躋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資金不足、籌措無門的問題。從此,長實必須按上市公司的遊戲規則運作,接受證交所和證監會的管理及監督,向證交所提交由獨立會計師審計的財務報表。上市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必須在25%以上;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必須向公眾股東公開;重大決策,必須經董事局,甚至股東大會透過……這些規則,在相當程度上,束縛了企業大股東和經營者的手腳,是他們所不希望的。

但李嘉誠必須這樣,他是個對新事物抱有濃厚興趣、渴望從事具有挑戰性事業的人。

他已經樹立趕超置地的目標,以其作為競爭對手。置地是一間上市公司,長江也非得躋身股市不可。

除此,長江要想拓展別無他徑。

除此,李嘉誠還積極爭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

當時香港最著名的證券公司,是馮景禧創辦的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由新鴻基牽線搭橋,英國證券公司為財務顧問與包銷商,長江實業於1973年年初在倫敦股市掛牌上市。

香港作為英殖民地,香港註冊的公司在倫敦上市,並不稀奇。令人矚目的是長實首開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掛牌買賣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長江實業的上市申請,長實股票在溫哥華證券交易所發售。

李嘉誠全方位在本港和海外股市集資,為長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實的資金基礎。

長江上市,是李嘉誠事業的一次大飛躍。上市之後,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我們回顧李嘉誠過去走過的歷程,會發現他的行為軌跡,與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驚人地相似。李嘉誠是個從傳統文化氛圍中走出來的新型企業家,他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剔其糟粕,取其精華,與現代商業文化有機地結合一體。西方經濟學家探討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奧秘,驚奇地發現東方傳統文化的神奇作用。

我們不得不折服李嘉誠“炒風颳得港人醉”的瘋狂時期,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心動,穩健地走他認準了的正途——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