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展房地產業。

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躊躇滿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不僅要學習置地的成功經驗,還要超過置地的規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1889年由英商保羅·遮打與怡和洋行傑姆·凱瑟克合資創辦的,當時註冊資本為500萬港元,為全港最大的公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置地躋身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列,在香港處絕對霸主地位。除地產外,置地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業務基地以香港為重點,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

李嘉誠話音甫落,股東響起一片噓聲,李嘉誠手下的部門領導則臉呈疑慮。其中一位站起來質疑:“與置地等地產公司比,長江還只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競爭得過地產巨無霸(置地)?”

“能!”李嘉誠充滿自信地說:“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赫赫大名的遮打爵士由英國初來香港,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貧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機遇,發達成鉅富,創九倉(九龍倉)、建置地、辦港燈(香港電燈公司)。我們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遠大目標,才有壓力和動力。

“當然,目前長江的實力,遠不可與置地同日而語。但我們可以先學習置地的經營經驗,置地能屹立半個多世紀不倒,得益於它的以收物業為主、發展物業為次的方針。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長期投資。今後長江,也將以收租物業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區,中區的物業已發展到極限,寸金難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長江的資金儲備,自然還不敢到中區去拓展,但我們可以去發展前景大、地價處於較低水平的市區邊緣和新興市鎮去拓展。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面交鋒。

“記得先父身前曾與我談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話去驗證世間發生的事,多有驗證。久居香港地產巨無霸的置地,近10年來,發展業績並非盡如人意,勢頭遠不及地產後起之秀太古洋行。我們長江,草創時寄人籬下棲身,連借來的資金合計才5萬元。物業從無到有,達35萬平方(英)尺。現在我們集中發展房地產,增長速度將會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嘉誠並非夜郎自大,說大話空話。他有的放矢,把置地當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然而,李嘉誠這席有理有據的話,並未使在座的各位全然信服。長江和置地,兩者懸殊委實太大了,李嘉誠要實現其目標,除非真有“超人”的本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看準蓬勃發展的地產高潮,在現有的地盤上大興土木。樓宇未等建成就有使用者上門求租。他獲得租金後,又繼續投入興建樓宇。

儘管如此,李嘉誠仍覺得發展太慢,深感資金不足。快捷而有效的途徑,是將公司上市,使之成為公眾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規模籌集社會遊散資金。

李嘉誠這一構想,既是公司自身發展形勢所迫,又是香港股市發生的巨大變化所誘。

李鍇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紹: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場活動早在1891年就已經開始。但股票市場成為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則是1969年前後的事。股票市場真正形成規模更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

“在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規模停滯不前,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幾點:第一,由於與祖國大陸的特殊關係,祖國大陸政治的任何波動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香港前途;第二,與香港證券市場相比,海外市場能為香港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至少,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工具比香港市場要豐富些;第三,1961年以後,銀行業的激烈競爭,相對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注:貸款較易)。

“另外,在未有其他交易所成立之前(1969年之前),香港所有股票買賣活動均透過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進行。當時香港會的會員大部分為外籍人士及通曉英語的高階華人;而上市公司則主要為外資大銀行,股市為香港本地工商企業集資功能並未發揮出來。”

香港股市,對眾多欲上市的華資企業,可望而不可即。香港會上市條件之苛刻,使不少條件具備的華資大企業長期被拒之門外。

證券經紀,是股市與股民間的橋樑。香港會只使用英語,把不諳英語的華人經紀排斥在外,這樣,無形中又把佔香港人口大多數的華人投資者排斥在外。投資者難入市,股市自然蕭條;股市蕭條,投資者越發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