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式發動機,認為德國線路的軸流式發動機更有潛力,強烈的反對上馬落後專案。
客觀上說康斯坦丁的意見有道理,噴氣式發動機中離心式的確實沒啥搞頭,潛力有限,很快就會被淘汰。但是,李曉峰認為北方工業的底子還是太薄了,軸流式發動機固然先進,但是其技術要求更高。不要說北方工業,蘇聯搞噴氣動力的初期,軸流式專案走得就相當的不順利。
李曉峰很清楚,永遠都不要想一口氣吃成胖子。尤其是技術方面更是一點兒馬虎都不能有,必須本著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想抄近道,最後的結果恐怕反而是欲速則不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就是後世****的“太行”發動機,最初在定型的時候為了搶進度,該做的實驗不做完,最後到了生產環節一堆堆預料不到的問題全部爆發。結果導致太行實在不太行。最後只能老老實實的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補上之前想省下的路慢慢解決問題,這才讓太行變得刊用。
不光是土共犯過這種錯誤。當年美帝一樣也在這個問題上栽過跟斗。大名鼎鼎的f-15一度成為機庫皇后,原因就是普惠的f100出了岔子(當然,有一說一。當年的f100和後來的太行雖然都造成了一批機庫皇后,但是當年的f100不管是使用狀態還是壽命都比那時候的太行強。甚至可以這麼說。刊用的太行恐怕也僅僅達到了當年f100的水準,而這就是兩國技術水平差距的最好體現)。
李曉峰決定汲取這個教訓,決不在基礎研究上省時間打誑語,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咱們一步步往前追。尼恩的技術是不咋地,但是用來練手不是挺好。而且未來尼恩裝配的使用者是相當的廣泛,以米格-15和米格-17系列戰鬥機的產量來說,足夠北方工業******一把的了。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李曉峰是強力的堅持。無論誰反對都沒有用,所以從1941年開始,北方工業就開始上馬尼恩發動機專案,到了1943年,第一臺樣機開始試車,其進度還是相當快的。而到了1944年,北方工業就開始量產尼恩發動機,正好滿足米格-15的生產需求。
而看看同一時期蘇聯官方主導的噴氣式發動機專案,大部分都不順利,原因就是軸流式確實對蘇聯來說難了一點。比如以前曾經提到的留裡卡。這位就在al-7發動機這個坑裡不斷地撲騰,和他難兄難弟蘇霍伊一起差點就鋼鐵同志趕絕嘍。如果不是鋼鐵同志駕鶴西去,這兩位真心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話也說回來。留裡卡的al-7發動機其實還是不錯的,比同時期圖曼斯基的rd-9系列和米格-21用的p-13推力都大得多。而且基於al-7的蘇霍伊蘇-7系列其實效能也不錯。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此時蘇霍伊和留裡卡這對難兄難弟還得繼續苦熬,尤其是留裡卡,暫時還得慢慢的磨礪,等著跟蘇霍伊一起在蘇-7戰鬥轟炸機上打翻身仗吧!
從後來的情況看,李曉峰的決定是對的,在山寨出北方工業版本的尼恩發動機(蘇聯型號ni-1發動機)之後。光是在蘇聯就銷售了臺,如果再算上出售給華夏以及世界階級兄弟的那些。妥妥的超過兩萬臺。
ni-1的巨大成功不光讓北方工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更主要的是培養出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在此後。應用在米格-17上的ni-2,以及適用於米格-19和米格-21的ni-3和ni-5,以及用在西科斯基新一代通用直升機上的ni-4都獲得了成功。這使得北方工業公司成為和羅羅公司、通用電氣、普惠之後的航空動力巨頭。
而且尤為強大的是,北方工業不光涉足航空動力,在陸基、海基動力上也有相當的建樹。比如就在1943年,就在蘇聯海量的生產b2發動機的時候,在李曉峰的要求下,北方工業就開始了新一代替換b2動力的換代產品。這種新一代柴油發動機將完全突破b2的條條框框,在最大功率和使用壽命上有了極大的突破,在蘇聯之外的非傳統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在海上,北方工業生產的新式18缸高速柴油機廣泛應用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驅護艦。到了五十年代末,北方工業更是第一個拿出了刊用的艦用燃氣輪機。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說了也是白搭。面對德國戰機效能飛速的提高,最簡單和最快捷的辦法還是對現有戰機進行改進。比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更換動力系統。比如說,雅科夫列夫這麼幹了,給雅克-3m1更換vk-108發動機。
請注意,這個vk-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