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被紅軍的干擾箔條弄得雞毛鴨血之後,加緊在電子戰領域研究的對抗措施。一方面組織電子技術專家研究反干擾措施,包括雷達變頻抗有源干擾技術和利用多普勒效應來區分相對固定的箔條和運動目標。
另一方面德軍也從其他方面想辦法。所謂的其他方面就是針對紅軍的遠端戰略轟炸必須領航或者導航。如果能幹掉紅軍的領航機或者干擾紅軍的導航措施,是不是就可以將紅軍的戰略轟炸機引誘到錯誤的方向上去呢?
在這個方面德國人下了相當大的力氣。當時紅軍的民用和軍用機場普遍使用的是羅倫斯無線電導航系統和其改進型。這種系統由兩部完全相同的方向性天線組成,兩部天線發射的波束中間部分重疊在一起,一個波束髮射摩爾斯“點”訊號,另一個波束髮射摩爾斯“劃”訊號。
飛機在重疊的波束中飛行,就可以同時聽到兩個訊號,由於這兩個訊號重疊,聽起來就像一個連續訊號。如果飛機偏航,駕駛員聽到的就是一竄“點”或者一竄“劃”訊號。依據此就可以糾正航線。
不過這一套系統的問題在於,只能確定方向性但是並不能確定飛機的實時位置,還是需要優秀的領航員進行導航。在三十年代末,紅軍對這一套系統進行改進,研發了新的導航系統。該系統產生的波束由數個羅倫斯波束組成。其中之一是主波束,又稱進場引導波束,直接指向目標,為飛機編隊導航。
其餘的波束均為輔助波束,與主波束以預定的間隔、在一定的地點相交,因為駕駛員可以根據波束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這一套系統與定時器結合使用。在主波束與最後一個輔助波束的相交點(距離目標五千米),定時器即控制炸彈自動投放出去。
這一套系統研製成功之後,紅軍立刻在東普魯士、東波蘭建立了系統網點。當時這一套系統的最大有效導航距離為270公里,平均投彈誤差30米。
當然。隨著東波蘭陷落,該套系統也僅僅能在東普魯士使用,而且以其有效作戰距離,僅僅能夠滿足轟炸柏林、華沙等有限城市的需要。不過就算如此,這一套系統也是相當成功的,在1942年裡給德國製造了不少麻煩。
希特勒認為,要想解除紅軍對柏林的轟炸,就必須首先癱瘓這套系統。很快德國透過對被俘虜的紅軍空軍飛行員的審訊和對被擊落的轟炸機上的電子裝置的分析。找到了紅軍第一代導航系統的工作頻率和工作模式。
德國科學家給出的第一個對抗措施是用噪聲干擾使其引導系統失效,但是這麼做的話,紅軍立刻就會察覺,所以這種簡單的措施被放棄。德國人經過冥思苦想,研發除了一套“圍欄”欺騙系統,這種系統裝在東普魯士邊境上,發射機與接收機相距十五公里<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接收機接收到紅軍的導航訊號之後,發射機立刻用強得多的功率從定向天線重新發射出去,但是其發射角度同紅軍的導航系統訊號有偏差。
這樣紅軍的轟炸機飛行員聽到的是德國人欺騙訊號,從而駕駛飛機偏離正確的航向。一度的。紅軍戰略轟炸機被“圍欄”訊號引導到無人的曠野或者荒郊,還長長迷失方向,有時候甚至會耗盡燃油不得不迫降在德國。那一段時間。阿爾克斯尼斯所中意的戰略轟炸效果不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導航出了問題。
不過紅軍很快就察覺了德國的“圍欄”欺騙系統,所以立刻又研發了第二代導航系統,德國人將其稱之為“弓箭手”,這種新系統只有兩部發射機,分別發射同等強度的“點”和“劃”訊號,同時也只有一個主波束和一個輔助波束。
主波束和輔助波束在目標上空相交,這既簡單便於掌握,又提高了轟炸的準確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過對抗時刻在存在。當柏林等大中城市又一次被紅軍炸了個底朝天之後,德國人又開始想辦法了。
很快他們就在墜毀的轟炸機上找到了“弓箭手”系統的實物。查明其主要工作頻率在39兆赫,隨後德國人立刻研發了“盾牌”系統。該系統以較強的發射功率發射“弓箭手”系統的的“點”訊號或者“劃”訊號。但使波束稍稍偏左或者偏右,讓紅軍轟炸機在不知不覺中偏航。此外,德軍的電子偵察系統還能偵察到“弓箭手”系統的波束在何地相交,這樣他們等於提前知道了紅軍的轟炸目標,自然可以守株待兔了。
不過這種辦法也不是沒有問題,因為紅軍在研發出“弓箭手”系統時,就想到了該系統很可能會暴露紅軍轟炸的目標。所以在用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