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72 電子戰(中)

引導轟炸時,故意用多部天線向多個目標定向,使德國人搞不清楚紅軍真正攻擊的目標。此外,隨著護航體制的改變,紅軍戰鬥機部隊從轟炸機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之後,紅軍還會故意用定向天線製造假的空襲目標,將德軍的戰鬥機引誘過去,然後派遣更大規模的戰鬥機部隊予以殲滅。

當然,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要使用無線電導航,必然就會輻射訊號,而這些訊號被敵人截獲只是時間問題罷了。所以紅軍在不斷改進無線電導航系統時(後面會繼續說),也在關注其他導航方式。

所謂的其他導航方式,其實就是慣性導航。以牛頓力學原理為基礎,透過測量載體在慣性參考系中的加速度,將它對時間進行積分,讓後將其匯入導航座標系,就能夠獲得相對準確的速度、偏航角和位置等資訊。

而要實現慣性導航,最最重要的就是“慣性敏感器”,一般將其稱之為“慣性儀表”。他們基於慣性原理自主、獨立地測量物體相對於空間的運動,不需要任何外部基準或資訊,如電波、光線、磁場等。

其中測量物體角運動的儀表稱之為“陀螺儀”,測量物體線運動的儀表叫“加速度計”。這兩種儀表組合在一起就可以把物體的六個自由度的運動完整的測量出來。

這兩種儀表大家其實並不陌生。陀螺儀聽得最多,二戰中著名的v2導彈就採用了機械陀螺儀。而陀螺儀的原理其實也很簡單,陀螺這玩意兒旋轉起來之後。其轉軸會保持固定方向不變,這其實就是慣性的一種表現而已。也叫陀螺的定軸性。

把陀螺儀放在飛機、輪船裡,就可以測量出這些載體相對陀螺的方向固定的軸有多大的偏角,從而可以控制載體擺正姿態或者航向。

只不過這個原因聽起來簡單,但是實現起來難度頗大。因為陀螺的定軸性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不許用外力干涉它。也就是說陀螺儀運轉起來之後不能有任何外部擾動。一旦有擾動,陀螺的軸向就會偏轉,這在慣性技術中叫“漂移”<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漂移的角速度和所受外部干擾的大小成正比。

所以陀螺儀看上去很好,但是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不可能完全不擾動它,因為陀螺儀的轉子不可能自己懸浮在空氣裡,必須要有框架對其進行支撐。所以任何陀螺儀轉子不可能沒有摩擦力矩。所以減小摩擦力矩就成為製造高精度陀螺儀的攔路虎!

這個攔路虎可以說是傷透了相關專家的腦筋,但是,有挑戰就會有動力,一批批傑出的專家投入到了對這個難題的攻關上。1908年,德國科學家安修茨博士設計了一種船用單轉子擺式陀螺羅經。1911年,美國的斯博裡博士也餓製造出了跟安修茨博士完全不同的用鋼絲懸掛的單轉子陀螺羅經。這其實就是早期的機械陀螺儀。

到了二戰中,希特勒為了挽救其必然失敗的命運,發展一批末日武器。比如v2導彈,這種使用碩大的滾珠軸承支撐的機械陀螺賦予了v2攻擊數百公里之外目標的能力,當然。該陀螺儀的精度其實有限,導致v2的精度也是相當的難看。

到了1949年,斯伯利公司研發了mk-19型平臺羅經。它集羅經和地平儀的功能與一體。把整體結構的陀螺和擺分開,並用電磁控制的方法把兩者結合起來。揭開了陀螺儀從機械控制進入電磁控制的時代。

到了五十年代,科學家發現滾珠軸承支撐的機械陀螺怎麼做精度都有限,於是另闢蹊徑,研發出了浮子陀螺儀。所謂的浮子陀螺儀,其實就是把陀螺儀的機械支撐結構換成了液體或者氣體進行支撐。比如說液浮陀螺儀、氣浮陀螺儀,不管是液體還是氣體。其摩擦力矩無疑比滾珠軸承小得多,自然的精度也就高得多。

開啟了思路之後。隨著技術的發展,靜電懸浮陀螺儀、磁懸浮陀螺儀也紛紛登場。一時間慣性器件迎來了春天。

比如在1950年5月,北美航空公司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套純慣性導航系統xn-1的飛行試驗。經過適當改進之後,把xn-1更名為n-6慣性導航系統後,安裝在了“魟魚號”核潛艇上進行測試。從珍珠港出發,以水下20節的速度,歷時21天,穿越北極極點,潛航8146海里抵達英國波特港。在抵達目的地後,魟魚號上浮,經過測量定位誤差僅僅只有20海里!

這一壯舉震驚了世界,讓液浮陀螺瞬間走俏。但是,液浮陀螺也不是沒有缺點的,其結構相當的複雜,造價更不是一般的高。除了軍方能用得起,民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