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475 狂飆突進

之機。

梅列茨科夫很清楚在這樣的地貌上並不能採用紅軍在東歐已經操練得很數量的大縱深作戰。這樣的地形上發起一場縱深上百千米的合圍太不現實了,所以梅列茨科夫決定打一個淺近縱深的合圍。僅僅把日軍部署在前線的要塞合圍、殲滅,而不是把合圍圈的封閉地點選在一個後方的通訊、交通樞紐上。這樣既能儘可能的降低損失,又能防止敵人逃出包圍圈。

梅列茨科夫將遠東紅旗方面軍的四個集團軍(含遠東紅旗濱海集團軍)都部署在第一線,在傳統的軍事思想中,這樣的部署方式沒有預留預備隊,似乎是很冒險。但梅列茨科夫有其道理,在這種糟糕的地形上把整個集團軍作為預備隊留在戰場後面毫無意義。因為前線一旦打不開局面,這些預備隊因為糟糕的交通狀況根本就頂不上去,而且還會惡化本來就很糟糕的交通狀況,上上下下的一起堵死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不如將所有的集團軍全部放在一線,而命令集團軍、軍、師這一級預留一定的預備隊在一線,之後根據實際情況投入戰鬥增援第一梯隊。

事實證明該。梅列茨科夫的部署十分巧妙,完全出乎了日軍的預料。比如第5集團軍和遠東紅旗濱海集團軍進攻路線上地形極其複雜,還有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把守著。關東軍認為這裡是萬無一失的,甚至不認為蘇軍會愚蠢的攻擊這裡。自然的是防備鬆懈。

而梅列茨科夫是怎麼幹的,他不光攻擊了這一地段,還投入了相當的坦克和重炮。第五集團軍和遠東紅旗濱海集團軍相互配合,一南一北向著牡丹江發動了鉗形攻勢,狠狠地在這個區域插了兩刀。

說起來,日軍在這一地段的防禦配置可是相當的強悍,有虎頭要塞、廟嶺要塞、觀月臺要塞、鹿鳴臺要塞和東寧要塞頂在第一線,稍後的部位還有兩座大型要塞(半截河要塞和綏芬河要塞)。

就拿綏芬河要塞舉例子。築壘區域長達四十公里,一般地帶的縱深十到十五公里,而公路線縱深達到三十公里。在這一片築壘區靠近邊境的地段有四個據點,每個正面在2.5公里到10公里不等,縱深也達到2.5到9公里,沿東滿鐵路南段掩護著從東面通向綏芬河的道路。這四座據點佔據了綏芬河40公里正面的25公里,還伴隨有小規模野戰工事穿插其中。

不光是覆蓋面廣,日軍修建這些工事也是很用心,整條防線由鋼筋混凝土工事、火力點、配電站和倉庫組成。有些鋼筋混凝土碉堡有一米到一米半厚,外層還覆蓋有裝甲或者安裝有裝甲炮塔。據戰後統計。這四個主要據點一共擁有295個鋼筋混凝土碉堡、145個土木碉堡、58個混凝土掩蔽所、69個裝甲炮塔、29個瞭望所和55個炮位。大概每隔250米到350米就有一個機槍碉堡,500米到700米就擁有一個又地下出口的火炮發射點。在據點的外圍還有層層疊疊的鐵絲網、雷區和反坦克壕購和反步兵障礙物,還擁有交叉機槍火力掩護。

請注意。這還不算完,在這一道防線後面還有用兩道防線,一道是八十公里的後方,在穆稜江西岸森林覆蓋的深山上築有野戰工事。第三道就是在牡丹江岸。按照日軍的構想,哪怕蘇聯紅軍能突破第一線的碉堡群,再撞上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線就會被消耗得七七八八。然後就輪到關東軍反衝鋒一舉吃掉精疲力盡的蘇聯紅軍了。

只不過等戰鬥真正爆發的時候,紅軍的戰術完全出乎了日軍的預料,一方面梅列茨科夫儘可能的加強突擊部隊的火力,給每個主要突擊方向上的步兵師都加強一個坦克旅或坦克團和一個自行火炮團。一共是80輛左右,大約能達到平均每公里30輛的水平。

另一方面還調來了大量的工兵。具體的辦法是:工兵偵察地形障礙,搞清楚日軍的工程作業情況。進攻發起之後還負責清除障礙並搭建和維修橋樑道路。至於戰鬥工兵則直接編入一線突擊部隊,第一攻擊梯隊的每個連都加強了一個工兵分隊,專門用於清理障礙。

不光是步兵有工兵配合,每個炮兵團也組建了道路—橋樑分隊。總之梅列茨科夫是故意選擇了出其不意但路況惡劣的進攻地段並配置了大量的兵力兵器,可以說蘇聯紅軍是一邊修路一邊向前進攻。

請注意,這並不是梅列茨科夫戰術的全部,實際上最關鍵的點還沒有點出來。畢竟日軍那些工事和碉堡不是假的,如果要一一將其拔除,那麼進攻的突然性以及向縱深突擊的可能是大大降低了。

對此,梅列茨科夫採取的辦法是,遇上日軍堅固的防禦群之後,步兵和炮兵停下,在工兵的配合下包圍封鎖然後慢慢拔點,而紅軍的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