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的1979年預算將所得稅的基本稅率從33%降到了30%,改變了直接稅與間接稅的比重。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83%降到了60%,投資收入也從98%減少到了75%。奈傑爾·勞森的1984年預算對公司稅作了基本改動,實行了資本減免和減少了公司稅率,以鼓勵更加有效地利用企業投資。奈傑爾的1988年預算完成了削減所得稅的計劃,使較高的稅率降到了40%(無論是儲蓄收入還是工薪收入),將基本稅率降到了25%。
80年代的目標是實現健全的財政和低的邊際稅率,後來這些目標實現了。我離職不久,政府作出的決定導致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特別是提高了兒童福利,增加了國民保健制度、交通和地方當局的支出。再加上當時在匯率機制中英鎊溢值促進了經濟衰退,因此,財政支出的增加還帶來了一系列大的預算赤字——在19——93/94年度為450億英鎊,達到了高峰,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以上——稅收的增加部分也佔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顯然,越早扭轉這兩方面的情況越好。這就要求更加嚴格地控制公共開支費用,明智而審慎地使用首相的詞彙中最有用的單音節詞,“不”。
80年代取得的某些進展已經讓位給主張增加開支的院外活動集團,但是那10年嚴格控制財政支出的意義並沒有因此而縮小。由於我們在80年代有效地控制了財政支出,特別是將基本退休金和其他長期性福利與物價而不是與收入掛鉤,以及按比例縮減與國家收入有關的養老金計劃,英國的情況已經比沒有采取這一行動的其他歐洲國家好,如表所示(見下表):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將得到的潛在好處會變得更大。一般說來,其他歐洲國家的人口趨勢要不利得多,得由人數較少的勞動力養活其比例在快速增長的上了年紀的人。這就得大量增加稅收。蒂姆·康登教授認為,由於這些趨勢,“90年代後期,聯合王國的稅收負擔可能比歐洲共同體的其他國家少15%至20%。較低的稅收,再加上企業享有更加有利的管理氣氛,這將增強英國作為外界向歐洲投資的主要場所這一地位。
目前和計劃中的政府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支出
1993 1994 1995 1996
德 國 49。4% 48。9% 48。6% 47。2%
法 國 54。8% 55。3% 54。3% 53。4%
義大利 56。2% 56。o% 55。1% 54。o%
丹 麥 63。1% 62。8% 61。9% 60。9%
瑞 典 71。8% 67。4% 67。3% 66。6%
美 國 34。5% 33。6% 33。6% 33。7%
資料來源: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經濟展望》,1994年12月
附表1994—96年的數字是預測數字。
80年代我們經濟戰略的第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是促進私營企業和私有制。由於經濟和政治原因,我想打破國家現狀的平衡;在這方面,私有化能起關鍵性的作用,1979年,只有航空與航天工業和造船工業作出了非國有化的明確保證,此外出售了國家貨運公司的股票。但是我們的膽子變大了,我們邊幹邊學。一個個國有企業的財政情況好轉了,在經濟氣候得到改善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已作好了私有化的準備。到1983年大選時,準備實行私有化的企業名單已經增加,它包括英國電訊公司、英國航空公司、羅爾斯·羅埃斯汽車公司、部分英國鋼鐵廠、英國的萊蘭汽車公司和飛機場。繼英國電訊公司之後,對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管理體制的煤氣、水、電等其他公用事業也實行了私有化。在我離職時,工業中的國有部分已減少了60%。主要是伴隨著私有化而推行的更加廣泛的股權制計劃,使大約1/4的人擁有了股份。我試圖重建一個自由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鼓勵建立一個擁有資本的社會。我感到在實現這兩個日標方面我已經走得很遠,甚至比我期望的走得還要遠。
最後,還有一個廣泛的結構改革計劃——自然,削減邊際稅率和私有化也是它的一部分——以使市場運轉得更加有效,即所謂的“供應經濟學政策的革命”。從1980年起,我們實行了“逐步”的工會改革計劃,其中,減少了工會豁免權的1982年《就業法》是至關重要的,1984—1985年礦工罷工的結局有效地鞏固了新秩序,即就業要依靠滿意的顧客而不是使用集體力量去勒索補貼。勞資關係有了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