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武揚威,力勸英宗親征:“我朝以馬上得天下,太祖太宗悉親經戰陣,皇上春秋鼎盛,年方力強,何不上法祖宗?”明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宣宗朱瞻基都曾御駕親征,並取得了輝煌勝利。英宗年輕好奇,即召叢集臣動議。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尚書王直、侍郎于謙等百官力諫六師不宜輕出。但英宗受王振慫恿,一心效仿曾祖朱棣五次親征韃靼的壯舉,對群臣疏奏一概不聽。最後,命御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代理國事,侍郎于謙代理兵部事權,兩天內調動精兵50萬,備好衣物糧草,御駕親征。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扈駕隨徵。七月十六日,50萬大軍浩浩蕩蕩誓師出征。王振掌握全部大權,跟隨英宗左右。大軍十九日過居庸關,二十三日抵達宣府(今山西宣化)。

因出兵倉促,籌備不足,隊伍綿延數十里,未到大同糧草已見匱乏,前鋒屢戰屢敗。又加連日陰雨,將士飢寒交迫,疲憊不堪,死屍盈路。諸隨軍大臣屢言駐紮或者退兵,俱遭駁斥。王振耀武揚威、趾高氣揚,獨斷專行,聽不進邊將的諫言。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甚至被罰跪在草叢中,直至日暮才准許起來。

此時,瓦剌軍已經攻入長城,左參將都督石亨、總兵官朱冕等率軍抵抗,全軍潰敗,朱冕陣亡,僅石亨一人逃回北京。王振孤注一擲,仍一味往北進發。八月初一日,英宗大軍抵達大同,前線敗報紛至沓來,人心惶惶。王振此時方露怯意,與另一位太監郭敬秘商退兵。初三日,下令班師。王振祖籍蔚州,想讓皇帝退兵時御駕臨幸其第,以向鄉族炫耀,就命令大軍取道紫荊關撤軍,向蔚州開拔。走了40餘里後,王振忽然擔心眾多士兵經過家鄉時會踏壞其莊稼,就緊急命令大軍調轉方向,改道宣府。

也先得知英宗退兵,率軍火速追擊。明軍先西后東,迂迴反覆,耽擱了不少時間,很快被也先軍追上。明軍前鋒迎戰,軍心動盪,數將戰死,只能且戰且退。十三日,英宗退到土木堡,距明軍重鎮懷來城僅20裡,因等候王振的千餘輛輜重車,暫停行進,夜間駐紮堡上。兵部尚書鄺野屢奏進駐懷來,派人斷後,王振勃然大怒,喝斥:“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鄺野慷慨激昂答曰:“為國為民,死何懼哉?”王振氣急敗壞,將鄺野轟出門外。大軍遂駐紮土木堡,瓦剌軍迅即包圍整個土木堡。

十四日清晨,瓦剌軍四面合圍,準備困死明軍。土木堡地勢較高,明軍掘地二丈仍不見水,軍士飢渴難耐,人心惶惶。堡南15裡外有河,已被瓦剌軍佔據。朱祁鎮心知不能坐以待斃,派使講和,也先假意答應,佯裝後退,王振不知是計,下令軍士將營帳移到河邊。士兵爭先恐後,亂作一團,也先乘機揮師猛攻,明軍棄甲曳兵,四處逃竄,霎時間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亂軍之中,英國公張輔、尚書鄺野、王佐、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等五十餘位高官戰死。英宗見突圍無望,扈駕諸臣死逃殆盡,索性盤膝面向東南而坐,靜待敵兵。瓦剌軍衝到跟前,見此人神態服飾不同於他人,送交瓦剌軍指揮賽利王。賽利王也疑惑不能斷,經也先辨認,方知是明朝皇帝。此前,護衛將軍樊忠在亂軍中見王振抱頭鼠竄,大喝:“我為天下誅此奸賊!”用鐵錘一錘擊死王振,奮力殺敵十餘人,英勇殉身。此一戰,明軍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于謙案 二(3)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于謙案 三(1)

英宗被俘的訊息是被逃回的傷兵殘卒逐漸帶到北京的。開始時很多人根本不信,後來見傷兵越來越多,才確信英宗已經被俘。京師大震。朝廷眾官一片恐慌,聚集在殿廷上嚎啕大哭。皇太后和留守的郕王朱祁鈺急召大臣朝議。皇太后孫氏和皇后錢氏營救英宗心切,密令取出宮中大量金銀珠寶,用八匹馬車拉著,由太監送到居庸關的瓦剌營中。

也先留下贖金,卻不放英宗。當時,瓦剌內部對如何處置英宗也產生了爭論,有的人主張將英宗就地斬首以洩大恨,有的主張俘虜明朝一國之君,奇貨可居,可以嚮明朝要挾。也先則主張趁明朝國內無主,大舉進兵,一舉擊潰明朝。他說服諸將,將英宗押到其弟伯顏帖木兒營中看押,自己準備率軍進攻明朝首都北京。

在北京,人們憂心的不僅僅是英宗的安全問題,有識之士更擔憂北京乃至大明王朝的存亡。歷史上,皇帝親征被圍的也不是沒有,如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隋煬帝楊廣被突厥圍困雁門山整整一月,但這兩次都不至於對國家存亡造成太大威脅,一是其軍隊的精銳尚在,二是其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