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答奏章一般由皇帝口述,司禮監秉筆記錄,然後交給內閣詔發。王振入主司禮監後,肆意歪曲篡改旨意,使皇權旁落,皇帝被架空。宦官們羽翼漸豐,宦官專權的局面逐漸形成。
英宗即位時尚年幼,大權由太皇太后張氏掌握。張氏重用四朝###“三楊”輔政,王振還不敢太過放肆。
但隨著“三楊”或去世或隱退以及張太后於正統七年的去世,王振變得肆無忌憚起來。他先是派人拔掉了那塊樹了數十年的鐵牌,繼而開始玩弄權術,廣受賄賂,徇私舞弊,打壓正直官吏,樹黨結朋,權傾朝野。年幼的英宗卻對這個幼年的“嚴師”極為依賴,幾乎片刻不離。正統六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明制,宦官不能參加這種宴會。英宗掛念王振,覺得茫然若失,宴會中間派人前去探視。王振怒氣正盛,叫囂:“周公輔成王,我獨不可一坐乎?”把自己比作輔佐周成王的周公。使臣趕緊回報,英宗不僅不以為忤,反覺得虧待了老師,急忙下令開東華門迎王振入宴。王振氣昂昂地步入大廳,文武百官望風跪拜。王振的囂張氣焰可見一斑。
王振公開樹黨,去除異己。討好王振者迅即高升,違抗者則罹慘禍。工部尚書王巹不能屈意王振,被劾致仕;翰林院侍講劉球頗有威望,上疏請削內臣權力,被逮害死獄中;監察御史李儼彈劾王振見皇帝不跪,被謫戍鐵嶺;大理寺少卿薛瑄與王振同裡,因罵自己家裡的宦官被王振聽到,王振以他責罵同類,將其免職歸鄉;祭酒李時勉也以不迎合王振被劾,戴枷示眾。對於自己的親信,王振極力提拔。他的兩個侄子,一個升為錦衣衛指揮同知,一個升為指揮僉事,其他宗親也得以提升。很多朝臣阿諛奉承,蠅聚周圍。工部郎中王佑天生沒有鬍鬚,王振問他:“王侍郎何以無須?”王佑竟答:“老爺所無,兒安敢有?”搖尾乞憐,媚態十足。不久,王佑被提拔為工部侍郎。其他官員見此,也紛紛剔去鬍鬚,以此邀寵。
此外,王振還貪財喜功。他帶頭破壞邊防屯田制度,指使太監、親王、將官侵佔士卒和百姓的屯田為私田,並隨意役使士兵。王振本人在家鄉蔚縣囤積了4000餘畝田地。士兵沒有屯田,卻仍要繳納糧稅,多服徭役,不堪忍受,紛紛逃亡,國家北部邊防力量日益削弱。同時,王振還鼓動對廣西瑤族用兵,三徵麓川,勞師傷財,國家難以安定。又兼英宗對其寵愛有加,百依百順,王振肆無忌憚,勢力日益膨脹。
與明朝的政治黑暗、國力日衰相反,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此時強大起來。瓦剌是北元部眾的一支。元順帝被朱元璋的北伐軍驅逐出中原和大都,退到內蒙古達爾泊一帶,史稱北元。他們企圖恢復元朝統治,和明朝爭鬥不斷,但勢力有限,且逐漸消弱。建文四年(1402年),韃靼部酋長鬼力赤篡位,稱韃靼可汗,北元滅亡。此後,蒙古各部紛爭更加激烈。其西北的瓦剌部在首領猛可帖木兒的帶領下攻擊鬼力赤,一舉斃之,與明朝、韃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明成祖朱棣數次率軍親征韃靼,取得了幾次勝利,韃靼日漸沒落。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親征返回途中駕崩。瓦剌部在首領脫懽的帶領下乘機擊敗韃靼,統一蒙古部落,勢力大增。脫懽迫於內部壓力,暫立韃靼部元朝皇族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實權卻由自己掌握。正統四年(1439年),脫懽死,其子也先繼位,操控瓦剌和韃靼兩部落大權,勢力東起松花江流域,西達巴爾喀什湖,北連西伯利亞,南逼明邊境線長城。明朝北方形成了“兩虜合一,勢益強盛”的局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于謙案 二(2)
瓦剌和明朝邊境原有馬市交易。作為遊牧民族,瓦剌的農業、手工業極不發達,日用品和手工用品匱乏,僅靠馬市交易不能滿足需求。永樂年間,瓦剌又開始了朝貢,嚮明朝進貢駝馬獸皮之物。明朝為體現天恩浩蕩,往往按貢使人頭和所供貨物予以賞賜。瓦剌見有利可圖,就逐漸增多使團人數,甚至虛報人數以多領賞賜。按原制,瓦剌每年到北京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而到正統時已動輒上千人,不僅沿途州府要供應食物,且多有不法分子搶奪滋事。明朝苦不堪言。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遣貢使2000人到京貢馬,卻詐稱3000人。王振非常生氣,叫禮部按照實際貢使人數給賞,同時又以瓦剌所貢為駑馬為由,削減馬價的五分之四,將瓦剌使團驅逐出境。
也先聞訊大怒,藉口明朝失信,於是年七月兵分四路,大舉入寇。明軍常年邊防鬆弛,倉猝應戰,自然連遭敗績,不幾日就失掉了幾座城池,邊報緊急。王振為請功弄權,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