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善於察顏觀色,曾深得崇禎帝器重與信任。崇禎六年(1633年)他被政敵溫體仁排擠罷相,後又重新入相,最後以兵敗被逼自縊。

羅雀掘鼠是唐代張巡的典故。安史之亂時,大將張巡被安祿山圍困在睢陽,苦守月旬,軍中絕糧,兵士只得張網捕雀、掘|穴捉鼠來充飢,仍堅守不屈。周延儒此時提出這一典故,暗示袁崇煥有以兵變要挾的企圖。崇禎帝頷首會意,但也不好發作。

此時,錦州和薊州的兵士再次譁變,袁崇煥又上奏催促發餉,直接提出“軍欲鼓譟,請發內帑”。崇禎見袁崇煥接連上疏,頗為不滿,當著群臣的面怒道:“將兵者果能待部屬如家人父子,兵卒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懷其德,如何有鼓譟之事?”他認為,將帥如果能對待兵士如父子、家人一樣,不說沒有軍餉,士兵即便餓死也不會吵鬧。

但不管怎樣,軍餉還得解決,中央財政空虛,皇帝不肯發內帑之銀,最後還是周延儒獻策:“餉莫若粟,山海粟不缺也,缺銀耳。何故譁?安知非驕弁拘煽,以脅崇煥邪?”意思是,以粟充銀兩發兵餉,崇禎也發了些內帑之銀,以示對袁崇煥的倚重。兵變得以平息。

袁崇煥罷官家居時,皇太極逐漸穩定局勢。他見最棘手的對手已去,趁機降服蒙古諸部,並棄稱汗,堂而皇之稱皇帝。袁崇煥回任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