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謙和地諮詢於他,一時很是激動,脫口而出:“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崇禎帝大喜,當著群臣的面許諾,只要能“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群臣也隨聲附和,稱袁崇煥赤膽報國,是“真奇男子”。

崇禎此時稍感疲倦,要休息片刻。給事中許譽卿趁機私下裡問袁崇煥用什麼計策可以五年復遼?袁崇煥一怔,答道:“聖心焦勞,聊以相慰也。”意思說,考慮到皇帝為遼事日夜焦慮,我是寬慰皇上的。許譽卿一聽,立即責怪道:“皇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袁崇煥一聽,才發覺自己失言,有些不自然。等皇帝出來繼續談話時,袁崇煥就改變口氣說:“陛下把遼事委託於我,我怎敢說難?但五年內,必須事事應手,戶部轉解軍餉,工部供應武器,吏部安排人事,兵部調兵遣將,都應隨處配合,才能收到成效。”崇禎帝當即命令在場的戶部尚書王家楨、工部尚書張維樞、吏部尚書王永光、兵部尚書王在晉在糧餉、兵器、用人、兵將方面全力配合袁督師,不得懈怠遲誤。

袁崇煥又提出自己的擔心:“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這話當著群臣的面說給皇帝聽,規勸皇帝不要聽信讒言,更強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想讓皇帝當面表態,很有些刺耳。崇禎不覺站起來表態說:“卿勿疑慮,朕自主持。”

群臣見皇帝力挺袁崇煥,齊聲請皇帝賜袁崇煥尚方寶劍以便宜行事。當時持有尚方寶劍的有王之臣、滿桂和毛文龍三大將帥。皇帝當即應允,宣旨收回王之臣和滿桂的尚方寶劍,用來賜給袁崇煥,准許他相度機宜、自行處事。在崇禎看來,只要能收復遼土,所有條件均可答應,遼東一平,大明中興也就指日可待。

袁崇煥幾乎承擔了崇禎帝的全部期望,自己也感到擔子沉重。臨赴關前,他又向皇帝上疏陳述自己治遼的方略和顧慮。方略仍是他以前所提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和“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同時他又指出平遼不能急功近利,要穩紮穩打,務求實效,“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這是他總結和後金之間的戰役而得出的持久作戰的方略。接著,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朝廷在邊疆用人方面的顧慮:一是要“任而勿貳,信而勿疑”,皇帝和大臣不能根據片言隻語指摘邊將,二是兵不厭詐,前線情況虛虛實實,瞬息萬變,“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敵人可能用反間計,散播謠言,挑撥離間,也請皇帝和大臣注意。崇禎接到奏章,優旨褒答,賜袁崇煥蟒袍、玉帶和銀幣,表示對他的充分信任。袁崇煥上疏推辭了蟒袍、玉帶。

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袁崇煥案 三(2)

同月,四川、湖廣到寧遠戍守計程車兵因缺了四個月的餉而譁變,其餘十三營也起來響應,把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等捆縛起來作為人質,逼迫明廷發餉。

明代徵兵採取招募制,明初的衛所制度和兵源徵募法已經名存實亡。到明末時只有生活無計的人才去當兵,不僅素質無法保證,而且多數人是衝著軍餉而來,靠軍餉養活自己和家人。發軍餉是戶部即中央財政的職責,但明末中央財政匱乏,雖然年年加徵用於平遼的“遼餉”,但許多被冒挪截用,集中到了皇帝和貪官汙吏的私家倉庫中。此時欠餉已逾四個月,士兵譁變也是可以預料到的。兵備副使郭廣到後,親自保護畢自肅,並收集了撫賞和自己朋友的兩萬兩白銀髮給士兵,士兵們仍然不滿足,郭廣又向商人和百姓借貸,湊足了5萬兩白銀,譁變計程車兵才散去。畢自肅上疏承擔了罪責,走到中衛所,自縊而死。

八月初,袁崇煥趕到山海關,聽到士兵譁變的訊息後,即趕到寧遠和郭廣密商,寬宥了鼓動兵變的首領,准許他們立功贖罪,只懲罰了幾名譁變的從犯,同時斬了明知兵變而不及時上報的中軍,將兵變平息下來。

但朝廷的軍餉依然沒有發下。袁崇煥上疏朝廷請餉。崇禎一聽要發內帑之銀作軍餉,很是不悅,又不好明確拒絕,召叢集臣商討。吏部侍郎周延儒奏說:“古人雖羅雀掘鼠,而軍心不變。現在各地軍卒動輒鼓譟,其中必有緣故。”

周延儒(1593~1644),字玉繩,號挹齋,宜興(今江蘇常州)人。他自幼聰慧,很有才華,20多歲時連中會元、狀元。崇禎三年(1630年)為首輔,年僅36歲。為官機智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