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領銜。

此時的曾國藩官居二品,從當年那個一身土氣的青年走到這一步還沒用了十年,仕途之順,出人意料。

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位列京堂,是朝中的重臣。每年的俸銀加飯銀,共計四百兩銀子,曾國藩的手頭也不再那麼拮据了。

可是升官以後,應酬較多,用費一下子增加了不少,曾國藩還舊賬,借新債,生活上仍然是捉襟見肘。每到年末,積欠的債務仍然接近一千兩銀子。

這時,你可能要說,曾國藩不是不參加各類宴席嗎?何來的費用。其實,人是在變化的,此時曾國藩豈是那是曾國藩?多年的歷練,他已經明白:要想往上爬,如果不參加各類宴席,不去應酬的話,無疑是自斷官路。這種傻事,曾國藩是不會再做了。不就是破費一點銀子嘛,沒有破費,何來的收入。把人際關係搞好,相信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在京城居住八年的時間裡,曾國藩早就有歸鄉省親的打算,無奈因為手頭緊,竟然不能如願。即使祖父病重,他也只能讓兄弟們返鄉照顧。

一個官居二品的大員要靠借債度日,甚至沒錢還鄉省親,放到現在,肯定有不少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那會兒沒有公車私用、公費報銷這類待遇。朝廷的俸祿又偏低,地方官員在俸祿之外,有養廉銀的灰色收入,而京官只有幹俸,如果下定決心要做個清官,欠債那是很在理的事情。而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立志做清官的人。

在整個京官生涯中,只有在典試四川的時候,曾國藩曾經大大地闊過一把。

京官們唯一擺脫貧困的機會是“得差”,即派到外地辦理公務。道光二十三年,身為翰林院侍講的曾國藩鴻運當頭,被派到四川任鄉試正考官。從五品官做鄉試正主考是大清首例,這應該是道光皇帝對曾國藩愛憐的結果吧。

當主考官是一趟很肥的公差。原來,欽命典試的官員不僅要從戶部領取不菲的程儀:主考一般為二千兩,副主考為一千兩。鄉試結束時,地方上還有一份禮金贈送。鄉試主考一般為二千兩銀子,副主考一般孝敬一千兩銀子。

傳統社會的差旅費是一筆糊塗賬,四川鄉試實際的路途花費不足一千兩,事後剩下的銀也不需要繳還。

這兩筆收入會使一個窮困的翰林一夜暴富。當時有這樣的民謠:“一任主考官,百姓吃十年”,“京官不外放,窮到能賣炕”。主要說的就是這種灰色收入。

38。高調做事,低調做人2

曾國藩作為一省的正考官,這趟差下來腰包就剩下了三千多兩銀子,至於所獲的收入具體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從四川回來以後,曾國藩的經濟狀況顯然改善了不少。一是他在京中所欠的數百兩債務全部還清。二是他寄回家中六百兩銀子,用於還家中所欠的債務。同時,又拿出四百兩贈送家裡的親戚。三是他身體發胖,心情很愉快,生活水平上了一個臺階,雖然沒有專用的馬車,但每次外出都叫車,再也不走路了。

自從曾國藩入仕後,一直沒往家裡寄過什麼錢,這次寄回的六百兩,大解家中燃眉之急。曾家人終於沾了曾國藩一回光。曾家為了維持鄉紳生活的體面,已經是債臺高築,所以這些銀子還是沒有把曾家的債務還清。曾國藩在家信中解釋自己為什麼急於賙濟他人。他說:“所以汲汲饋贈者,蓋有二故,一則我家氣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二則各親戚家皆貧,而年老者,今不略為資助,則他日不知何如?……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後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後必悔之!”

可見曾國藩為人仁愛厚道。在他漫長的仕宦生涯中,自己節儉的同時,還多次對親友大量饋贈,或者做其他慈善活動。

四川鄉試發的這筆財並不違反曾氏“不靠做官發財”的誓言。因為這筆收入在當時是公開合法的。他雖然樂於“與流俗戰”,但從來不會從這些細枝末節入手。如果他拒絕這項收入,做個一清到骨的清官,無異是與天下所有的考官為敵,穩健厚重的曾國藩絕對不會做這種傻到家的事情。

在給弟弟們信中寫道:“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鑑臨,予不食言。……將來若作外官,祿入較豐,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錢;廉俸若日多,則賙濟親戚族黨者日廣,斷不畜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