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賙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之素志也。”
可見,曾國藩終身的生活原則:不靠作官發財,不把銀錢留給後代,要用多餘的錢財賙濟親戚族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9。。高調做事,低調做人3
曾國藩之所以勵志做清官,除去他的良好家風和農家子弟特有的質樸之外,更在於他透過讀書,領悟了盈縮有數,此消彼長的道理。
所謂的富貴繁華,最終不過是過眼煙雲,任何人都逃脫不了一個平淡的結局……一抔黃土足矣。
曾國藩能有這樣的心態和作為,真是了不起。可是古今官場上絕大多數人,握有炙手可熱的權力後,很難得有這樣的平常心。
俗話說千里做官只為財,為官者大多對名和利患得患失,弄不明白這看似平常的道理。因為平常心是要靠讀書、修身、參悟、實踐慢慢培養的。
曾國藩起初也有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封妻廕子的人生追求,要不然也不會熱衷於科舉。但博覽群書的慢慢參悟以及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把他塑造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儒者。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六月,曾國藩被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兼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內閣學士是從二品,但如果兼署了禮部侍郎,便是正二品,待遇比太常寺卿高多了。
按清朝當時的官制,四品以下官員準乘四人抬的藍呢轎子,俗稱四人抬大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