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4部分

的,那是考慮到蒙古條件不好,擔心女兒年幼嫁過去撐不住。現在看來,不但是到條件艱苦的地方要晚婚以提高存活率,在京城這樣的地方,同樣要注意呢。

這樣一來,就有了另一種難處:為配合繁衍後代的需要,八旗選秀的年齡是十三到十六,十五歲以上的還好,十三、四的女孩子,確實也小了一點。

皇子娶妻,耗時會長些,除非經逢大喪,最長不過兩年而已。地位越低的,程度就越沒有那麼複雜,週期更短,如果把個十三歲的姑娘指給一個貝子,可能十四歲就過門了,這樣看來年紀仍然很小。如果是側室,不管是指給誰的,耗時只會更短,當年指婚當年過門都是正常的。小爹小媽,生下來的孩子能活過幾歲?

作為一個皇帝,康熙考慮的還有整個家族的利益問題。旗人少啊,繁衍是一大任務,光生得多有個P用?生了活不下來還不如不生呢!生十個死八個,與生五個活五個,哪個更好?

康熙在這些事情上頭並不是個冷血的皇帝,沒有那種“儘管生,活幾個都是賺的,長大了存活率就高了”的想法。畢竟男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身體不能掏空了。

那就要改參選的年齡了?康熙有些頭疼,下限從十三提到十四還是十五?下限改了,上限也得改。旗人是流行早婚的,從選秀的年歲就能看出,最遲到十三歲姑娘就要議婚了。讓人家把女兒留到十幾算合適?

康熙的太陽穴一抽一抽地疼。這下問題從宗室擴大到了整個旗人階層,不慎重都不行了。

然而嬰幼兒的存活問題光看經驗就知道需要改進,又不能一刀切,粗暴下令,這讓康熙很是為難。揉揉額角,康熙決定循序漸進地來,下回大挑,指婚先盡著年紀略大些的秀女和宗室來,十三、四歲的秀女讓她們先回家,許其參加下一回大挑。要不兩回,底下的風向就要開始變了,那個時候再下旨,大家也有心理準備了。一次也不要提太多,把選秀的年齡變成十四到十七歲的在旗女子就行。

就這麼辦。

打定了主意,康熙一個字也沒漏,只是按部就班地巡他的江南。

康熙與太子妃隔著太子過了一招,本局太子妃勝。

康熙在沒有完全弄明白太子妃的意圖的情況下,達成了太子妃的目的。太子妃那是在給自己妹妹掃路障呢,也是在為自己的兒子的家庭幸福、身心健康作打算,私心還是有不少的。康熙只看到了太子妃大義凜然的一面,看到了這個對皇室人口繁衍的好處。

太子妃還抓住了康熙心理上的一個盲點:石家要出十五福晉,這個主意一出,就代表著四姑娘成為十五福晉的日子要推遲,易生變故,倒像是為了夫家考慮而沒有偏袒孃家的樣子。康熙哪裡知道太子妃是劍指側室呢?這就是專業領域不同了,康熙的主修專業在朝堂制衡,太子妃的長項在後宮後宅殺人無痕。

太子妃這是典型的把人賣了,還讓人幫她數錢。

從康熙接下來的舉措來說,他還真吃這一套。

今年康熙的生日是在南巡途中度過的,東宮從去年置辦年貨的時候就準備的萬壽節禮只好在北京城上繳了。淑嘉留了個心眼兒,除行帶了幾樣精品,尤其是如意不能少。又取了些鍛料,一路行來親自動手縫了幾件衣服並荷包等小件兒。又指點十三福晉早作準備。

繡花這樣的精細活是不要想了,上好的衣服做一件要熟練繡工花費幾個月的功夫呢。她是擇了原就帶著福壽圖案的料子,這樣就能借著料子上的圖,少繡些花紋。身邊又有幫手,做起來也不算吃力。

論做針線的本事,太子妃算是熟手,卻是在小件物品上,大件的衣服等自有針線上的人來做。這萬壽節的針線,勝在“親自動手”四個字上。

康熙人在外地,自然就免了京中筵席,只作書給皇太后請安便罷。在這外頭,也沒有大肆鋪張,小宴而已。喝得高興了,見到了太子妃進上的針線,狠狠地誇獎了一番,什麼“孝慈友愛”、什麼“不辭辛苦”、什麼“賢良淑德”……

誇得淑嘉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老爺子,其實我對您意見挺大的。

皇帝還於太子妃生日賜席頒賞,更讓太子妃渾身不自在。

回京途中,康熙繼續他的“栽培東宮計劃”,再一次給有東宮背景的官員進行升遷:升內閣學士兼詹事府詹事穆丹為戶部右侍郎。

淑嘉的心快要沉到海底了,近年來皇帝不斷地提升東宮在朝廷中的影響力,看似好事,實則隱患甚大!如果康熙還有七年活頭,那這是個好現象,問題是他還能活十七年,剩下